【历史人物】:孔子

王胜

人气 11907

【大纪元2012年07月29日讯】孔丘(前五五一年九月廿八日<黄历八月廿七>~前四七九年四月十一日<黄历二月十一>),字仲尼。弟兄排行第二,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后裔,曾为子姓。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晚年与妻颜征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诞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武,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每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孔子臂力过人,远非人们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勇武和酒量自豪。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三十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我老了,没有用了。”孔子只好匆匆逃回鲁国。到鲁定公九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经五十一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三年,鲁君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鲁君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当即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了卫国。在去陈国的路上,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五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二年(孔子五十九岁),孔子再次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孔子便带弟子离开陈。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接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怀着嫉恨的心态,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着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后,竟然绝粮七日。最后子贡突围,去楚求救。楚立即派兵迎接孔子,为孔子师徒解了围,孔子师徒才逃过此劫。孔子六十四岁时又回到卫国,六十八岁时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施教方法。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中要思考,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还要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要学会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要盲从。

在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诗、书、礼、乐的“文教”,把学生培养成为“谦谦君子”;通过射、驭等“武教”让学生掌握服务于社会的真实本领。这种教育方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能关心社会政治和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孔子办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的学生先后有三千余人,其中精通礼、乐、射、驭、书、数“六艺”的优秀人才有七十二人。像品德优秀的颜渊、以政治见长的子路、冉有,口才智慧过人的子贡、公西华,还有子夏、子游、曾参、宰我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界。

孔子的另一贡献,是对古代典籍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和整理。他依据周、鲁、宋、杞等国文献,删订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即后世传颂的“六经”。

《春秋》是鲁国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七二二年~前四八一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大事。孔子及其门人从维护周礼的准则出发,重新修订《春秋》。当时吴、楚之君皆自称为王,《春秋》贬为“子”。欲以此来规范诸侯各国,达到了“《春秋》行而乱臣贼子惧”的良好社会效果。

孔子还编订了《诗经》。从西周开始至春秋中期,传下古诗三千篇,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义者,删定为三百篇,并分为“风”、“雅”、“颂”三类,即流传下来的《诗经》。

孔子的弟子们还把他的言行记录整理下来,编成《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这部书也成了儒家学派的经典,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其子孙也多被各朝各代的所尊崇。

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开创性作用,被世人视为至理。

治国思想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平等的精神,即现实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尽管君与臣、官与民的权利是不均等的,”礼”却平等的约束着一切人。礼治就是自由的保障。人道与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用诗、礼、乐修身养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在天道观上,孔子的态度是鲜明的,他从不否定天命和鬼神的存在,也很尊重鬼神。这一点从他修编的《礼记》中对鬼神祀礼的严谨、规范的记述上,就可以想像的到现场的肃穆和庄重,及孔子对此道的尊崇。但他一生慎谈鬼神,点到即止,从不深论,他有一句名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啊!人的事还没做好,咱们就不谈鬼的事了。

孔子是中国屈指可数的思想家,他被称为“儒教之祖”,自他去世以后,几乎每一个朝代都尊孔敬儒,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中,只有儒教一直被除中共政权外的统治阶级视为正统治理论学说。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四七九年黄历二月十一日七十二周岁时与世长辞。鲁哀公作诔文悼念孔子,开后世诔文先河。孔子的门徒服丧三年,而子贡则在墓塚旁建房而居,六年后才离去。而作为孔子弟子及族人后世子孙,则在孔子墓附近聚居,所以墓地一带就叫“孔里”。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先秦时代已是显学。到了汉武帝时,取得了在思想界独尊的地位。孔子也被司马迁推到“至圣”地位。在古代圣贤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孔子。

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与孔子儒家思想学说分不开,其教育规律、方法至今仍起作用。孔子以仁孝治国、忠恕待人的主张,一直影响中国自汉以后的政治实施和个人修养,而且直接激发了后来孟子“民贵君轻”民本学说。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影响被誉为“万世师表”。

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晚年系统的整理了“六经”。

孔子的言行主要载于《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一直影响着后世文明的传承。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他早以跨越国界,影响波及到了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儒教文化圈”。后来,随着世界交流的不断扩展,孔子的学说已经漂洋过海走向了全世界。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相关新闻
美国国务院:孔子学院教师违规将回国
中国网络观察:孔子、数字与P民
李威:感谢美国政府撕下了孔子学院的画皮
【郦剑锋】:中共何以行骗到海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