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温室气体惹的祸?《经济学人》:全球暖化模型面临瓶颈

人气 71

【大纪元2013年08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黄捷瑄编译报导)近日上海、韩国、日本多处,甚至温带的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兰等地,气温都飙高至摄氏40度,我们该如何看待高温的气候形态呢?《经济学人》警告,全球暖化的速度近十年已经减缓,进入持平状态,在科学家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为防止剧烈升温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否则,造成的经济冲击可能甚于全球暖化本身。

文章《冷却的共识》(A cooling consensus)写到,虽然温窒效应气体含量有增无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近15年的暖化速度比更早的20年要慢得多。地球确实在变热,但变热的速度小于多数科学家预测。连主张应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以减缓升温趋势的科学家科恩(Nate Cohn),在《新共和》杂志(New Republic)都承认:“自20世纪最热的一年,1998年以来,气温就不符合电脑反应出的稳定暖化模式了;它们正危险地下降到甚至低于最低的预测。”

据美国航天局(NASA)资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40万年前到1950年代左右,一直维持在300ppm以下,即每100万的空气分子有300个二氧化碳分子。1958年,夏威夷山区空气监控站测得二氧化碳的浓度为313 ppm,今年5月则为400 ppm,为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日均值。与地表温度相较,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尽管科学家仍然竭力地肯定减缓暖化的迫切必要没有降低,但没办法改变一项事实:地球变暖缓下来了对抗暖化政策的支持者来说是坏消息。抗暖化政策包括碳排放税、排放公约等,旨在透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减缓暖化。

事实是,这些政策已经面临穷途末路,过去环境学家习惯创造一种紧急的恐慌感,如果气温真的掉到最低预测之下,至少在美国,这些政策势必会荡然无存。不论剧烈的气候干预政策是否仍然有可取之处,这些政策会越来越难说服公众,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大家会觉得科学界和媒体在喊狼来了,而这种怀疑并非没有根据。

科学能力有限 却深深影响政策

《冷却的共识》强调:剧烈暖化也许会让人类的福祉付出惨痛代价,特别是比较贫穷国家。但是,减少碳排到足以扭转暖化时,却也足以让经济成长出现真正的打击。这同样可能付出可观的人道主义代价,特别是较贫穷的国家。

《冷却的共识》作者W.W.说,鉴于迄今全球气候深不可测的复杂度,以及人类掌握的一整套的相关物理机制是如此地渺小,他期待了十几二十年,希望测试并改进实证主义气候模型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让较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可以不受阻碍地成长,增加他们遭到严重气候威胁时的适应力。但他总是不断地被告知:“我们不能再等待了”。更令人不安的是,经验主义怀疑者的招牌,常常遇上具有科学共识权威的棍棒教条主义。

如果气候模型的共识在未来短短几年之后,最后证明是造假的,平均温度没有超过过去的科学预期,“共识的权威”将显得相当薄弱。专家共职的权威来自于专业知识品质的提升,至于奠基于科学的决策,要采取大刀阔斧的措施时,要等待乳臭未干的科学进步。

升温期或是地球常态

拥护减碳政策的科学家也引述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资深科学家密尔(Gerald Meehl)的话,温度高原期“在观测史上很平常”,而且有气候模型显示,“停滞时间有长达15年”。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地球物理学流体动力实验室资深科学家赫德(Isaac Held)说:“没有人预期暖化曲线会持续直线上升。”

W.W.评论,如果“高温期很常见”是正确的方向,那么对于高温的各种解释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气候科学家过去很有自信地预测,这个时间的地球会比现在更热,可是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不是这样”。这并非气候科学的危机,而是科学就是这样走的。

但这对以权威科学共识为基础的气候政策却是危机。捍卫减碳政策的科学家,无法为暖化突然减缓找到理由,于是把“显着的规律性”冠上“不确定性”的假名字。

此外,科学家也尽量减少这种“不确定性”的政治意含。科恩写到:“共识从未延伸到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唯一的核心信念是温室气体增加,会使地球变热。”

“系统性欺骗”

如果的确像科恩说的那样,大众就是被系统性地欺骗了。过去科学家呈现给大众的“共识”现在受到挑战。科学界过去主张,全球气温的敏感度会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增加。但当共识只剩下温室气体会造成暖化,不能提出具体、可供参考的数据时,就完全没有明显的政治暗示了。

科学界对于温室气体增加一倍,温度会上升多少没有共识,可能是2度,也可能是6度(虽然不太可能)。因此科恩写到:“世界或许应该寻求调整(而非停止)挥霍温室气体。…现在适应可能是比减缓(暖化)更好的政策。但这只有在一个情况下会是好建议,就是这些新的估计真的比旧的更可信。而且不同的模型,会有不同的结果。”

W.W.认为,现在不是争论要不要“适应”暖化的时候,因为这牵涉到现在面临挑战的气候科学统计。为了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cap-and-trade)、碳税,以及全球排放协定等政策,说教般刺耳的争论建立在如果碳排放依趋势持续,会升高多少温度的共识之下。

过去,之所以能估算碳排放所造成的经济及社会损失,是因为有科学的暖化幅度预期为基础。如果这样的共识现在都崩解了,那它应该是不管好或坏,都会造成很大的代价。

(责任编辑:毕儒宗)

相关新闻
奥巴马抗暖化 专家:缓不济急
奥巴马提减缓暖化计划 美国要扮演领导角色
气候暖化 未来气旋更多更凶猛
地球暖化 “野马铃薯”入侵红豆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