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南随笔】《礼乐文明纵横谈》:魂兮归来(十六)

人气 5

(续上期)礼乐文化的审美展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为311篇。因《南陔》《白华》等6篇为笙诗,有声无辞,故现存305篇。《诗经》的写作年代,悠远漫长,始于周,止于春秋中期,历经五百余年,这正是周王室的兴盛时期,礼仪教化风行,史称刑措不用。可谓适逢其时,步随其迹,追录其事,礼乐文化在《诗经》中得到了全面的审美展示。《诗经》是礼乐文化诗情画意的记录。

《史记•孔子世家》称: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孔子删诗的传说,自古存疑,但是,司马迁关于“取可施于礼义” 的提示,表明《诗经》的编选原则,是礼乐文化精神的追求,这的确是不移的至理。同时,诗与音乐舞蹈同步,本是古代歌诗曲舞同源诞生的艺术规律。这一点,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说明:“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都是在证明,《诗经》与礼乐文化融为一体的原创面貌。说来有趣,由于对教化的审美品格持不同的观点,墨子在《非儒》中揶揄“弦歌鼓舞以聚徒”,还曾嘲笑过孔子哩!

《诗经》对礼乐文化的宣扬,首先反映在对祭祀典仪的歌颂。《诗序》云: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周颂31篇,除《臣工》、《丰年》、《载芟》等篇章,是为了春夏祈谷、秋冬谢神而作的祭歌外,大多均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圣人崇拜。周颂中的《生民》、《公刘》、《皇矣》、《大明》,历陈从后稷建国到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是一部周王室传说的史诗。
《诗序》曰:“《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后稷是周室的祖先。相传,姜嫄祷神救子,因踏上天帝的脚印而受孕。这个曾被视为不祥之兆的婴儿,就是后稷,曾几度被弃。弃于荒道,牛羊哺乳;弃于冰河,鸟翼环护,终因神佐而健康成长。后稷自幼喜爱蔬果豆麦,有种植的高超技艺,他教民稼穑,造福人类,被誉为农耕之神。后稷三传至公刘,公刘大迁徙,择地而居,开疆辟土,勤耕作,畜牛羊,国富民强。

古公父是公刘的十世孙,是文王的祖父,诗详述其功业:营造宫室,制定官制,为文王以礼乐立国奠定了基础。《皇矣》是对文王伐密、伐崇的记叙;《大明》是对武王伐纣立国的歌颂。这些短章,叙事简约,格调堂皇,旋成袖珍式的大周史诗。《诗经》是周室的摇篮曲,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创业颂歌。

对祖先的颂扬,是为了永记祖德,仁政惠民,祈伟业永固,所以,在《诗经》中,不乏对后来者的训诫之词。《大雅•文王》就正面提出要记取殷纣亡国的教训: “宜鉴于殷,骏命不易。”不要重蹈覆辙。《诗经》还提出“天命靡常”的观点,认为天授皇权,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还要看权力的执行,能否符合天道民心。小雅《十月之交》认为,天时不正,“日月告凶,不用其行”,不全是天意,而是人世间“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十月之交》进而提出:“下民之孽,匪降自天,沓背憎,职竞由人。” 百姓遭受的灾难,不是上天降祸,莫信议论纷纷,执掌祸福,全在自身。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人权意识初萌的宣言。

责任编辑:泽霖

相关新闻
2024国际旅游时尚小姐亚特兰大赛区9月举行
中华民国女子壘球WBSC世界杯、亚特兰大赛程
小型飞机在纽约坠毁,乔州一家五口丧生
田纳西地区检察官因颁布禁止帮助未成年人堕胎法被起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