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农村最美印记 古亭畚成社区亮点

人气: 23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5年03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林萌骞台湾南投报导)早期苗栗以南的农家都有一座古亭畚,储存全家赖以填饱肚子的稻谷,可惜经过社会型态的演变,大多已毁坏。位于浊水溪和清水溪交会的中和社区,一直是竹山镇的重要谷仓,而且得天独厚地还保留着13座祖父级的古亭畚,是农村的最美印记,未来也将成为社区的亮点。

积极投入竹山文化资产守护的竹山镇民代表陈玉铃,于去年9月的拜票行程中,发现中和社区竟然还保存着13个60年以上的古亭畚,她眼睛为之一亮,马上就勾勒出“古亭畚寻宝园区”的愿景,希望结合村民恢复农村原貌,和来访游客一起探索值得细细品味的台湾农村文化。

“古亭畚又名气死老鼠”,陈玉铃感动又感伤地表示,特殊的造型是先民智慧的产物,让老鼠恨得牙痒痒的也偷不着谷子;造型古朴的古亭畚又是农村富饶的象征,更是农村最鲜明印记,不过当初制作的老师傅都已凋零,这些祖父级的古亭畚真的要好好珍惜并加以活化。

陈玉铃曾仔细研究过古亭畚的原始工法,下方以牛车轮为底座,然后以桂竹编出肚大、两头窄的圆滚身材,壁面则涂上混合粗糠、牛粪的黏质土,最后铺上稻草屋顶就大功告成。

去年她听说有一户三合院被地主卖掉了,3座古亭畚正要上网待价而沽,她马上自掏腰包买下来,将来准备捐出去,作为中和社区古亭畚寻宝园区的入口意象。她说,这些古文物是农村历史文化的象征,和在地元素结合能打造成非常美的农村文化园区,绝不能让它们流落异乡。

“我们家的古亭畚是全村最亮眼的!”80岁的老农吴连庆自豪地说,是他当家后请老师傅制作的,在旧居为家人储存过20多年的米粮,搬到新厝后就功成身退了,但38年来还是把它当宝贝般珍惜,因为早已成为中和社区的农村文化代表,以后还要传给子子孙孙。

罗珠玉阿嬷则谈到,38年前搬迁时还真是大费周章,左邻右舍都来情义相挺,先把古亭畚墙面上的泥土全敲下来,只剩下桂竹结构,再将棍棒垫在古亭畚的牛车轮底座下方,大家齐心合力地慢慢推移过来。

责任编辑:罗令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