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美国民众已厌倦总统大选?

人气 492

【大纪元2016年10月09日讯】“美国民众已厌倦总统大选”,这是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某文章标题中出现的一行字。在这篇对“美国总统大选”已然盖棺定论的文章中,有两位当地选民分别发表了如下的看法:一位在美国休斯顿一家医院当护士的非洲裔民众表示,“大选离我很远;我不在乎谁当选,因为谁当选都不会有太大区别”。而他的不少护士同事也跟他一样,“对大选都没太大兴趣”。另一位则是跟踪美国大选多年、就职于莱斯大学的高级研究员,他坦言,“推选方法没变,竞选形式没变,……,即便是极端的主张,也有市场,也能得到选民的支持”;“两位候选人都不太招人喜欢——就像是两剂毒药,看你要选哪一剂”。

有了这两位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人民日报》仿佛一下子在黑夜中找到了光明,迫不及待的想要向中国人民大声宣告,美国的民主快不行了,所谓的“民主选举”快要偃旗息鼓了。若此时此刻,有人还要急赤白脸的予以反驳,恐怕就有点抬杠的嫌疑了。倒不如退一步,干脆承认美国人的确是厌倦了那一场场只有“混乱的争吵”,而没有“观点交锋”的无聊选举。但问题的关键却在于,对大选“厌倦”又能代表什么呢?基于这种无厘头的情绪,美国民众真的会就此取消选举,让其政体改头换面吗?

话说有人对粗茶淡饭厌倦,有人对山珍海味厌倦,难道说,厌倦能使他们从此绝食?事实上,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即使厌倦,也吃不了两天的粗茶淡饭,之后仍会想念山珍海味,反之亦然。而美国人对选举即便“厌倦”,也同样跳脱不出这种欲罢不能的纠结。有时候表面上不在乎,不感兴趣,选不选都一样,恰恰说明了自身的核心利益并未受到影响和触动。

知名学者刘瑜在一篇颇具理性的文章中也谈到,“在美国现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其实选谁都差不多”。然而对于这句轻描淡写的概括,她的解读却有所不同。她认为,这非但不是坏事,相反是合乎逻辑与现实的。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来源于1957年,政治学家Anthony Downs总结出的两党制下“政党趋中化”的规律,即“两个政党在竞争中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所以它们的政见日渐‘趋中’”。如果“两党的政见往往稳定在最大多数选民比较赞同的位置上”,那么对选民而言,所呈现的结果必然就是“选谁都差不多”。

颇为吻合的是,此文开头提到的那位貌似支持《人民日报》观点的美国选民以及他的同事,他们的另一番话也同样在凸显“美国社会在重大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之后,民众“投不投票也无所谓”的这一基本原则。他表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每两周给两个孩子汇去240美元的生活费”,而那些护士同事更关心的则是“自己的工作能否继续,家庭能否维持”。

也就是说,美国人在解决了大多数人的温饱,事无巨细的“完成了对工人能不能组织工会、如何控制公司垄断、公立中小学如何运营、……、言论自由是不是好事、人权是不是一个贬义词”等这些重大议题的辩论之后,似乎没有理由再对剩下的那些鸡毛蒜皮、并不触及核心的题外话“正襟危坐”。

在美国人眼中,台上“针尖对麦芒”的两党之所以同时存在,其意义不过在于通过二者权力制衡,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的效力。至于说,要不要“削减0.3%的收入税”,要不要“给非法移民更多的合法权益”,这本来就不是老百姓自己能做主的事儿。在涉及公共事务、关乎大群利益时,那些等待着民众投上神圣一票的政治候选人们就应该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哪怕争得脸红脖子粗,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最后还需要指出,在美国的选举体系中,州级选举对民众衣食住行的影响比总统选举要大。“与日常生活最休戚相关的事情,主要都是由州政府与州议会决定的,不关白宫和参众两院什么事”。这样看来,美国民众对总统大选的“厌倦”或许是“倦”多于“厌”。而如此消极、倦怠,也不过就是因为很多事与己身的温饱不再相关。一个足以吃饱、穿暖的美国人,还会对其它事同样的积极、上心吗?如此,选举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上心,也可以不上心。重要的是,你有自由,你有得选。

相关新闻
高天韵:自由的风---小议美国总统大选
川普希拉里不讨喜 美第三党势力崛起
美国总统大选首场辩论 有8400万人收看
川普希拉里谁会赢?经济指标有话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