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救护车“打表计费”不能解决的问题

人气 44

【大纪元2016年04月24日讯】近日,一条有关救护车最新收费标准的消息从北京传来。消息称,从5月1日开始,北京将统一“救护车使用费”,从原来的“车辆往返全程计价”改为“按实际载客里程计价”,“3公里以内50元,3公里以上每公里7元”。尽管早在2012年6月时,杭州已先行开始采用这种“打表计费”的办法,然而,如今北京正式出台此新规,却仍在网上引起了诸多非议。

有人未雨绸缪,称“明年就要考虑怎么解决救护车载客绕道问题”,“拉着病人满城绕圈,就是不进医院,就为了多些打表的钱”;还有人直言,“为人民服务”就是明码标价公开宰病人;更有人嘲讽,“建议公交车打表”,“消防车即将安装计费器”。显然,在民众看来,对救护车实行“打表计费”,根本解决不了中国当下120急救制度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按照官方的说法,此次北京统一救护车费用标准,是由于过去“救护车收费标准不一,市民意见不少,‘天价’救护车的消息更是为人诟病”。而从“计价器将严格按照现有的收费标准计费,不收取等候费、回程补贴费、燃油附加费”的规定来反向解读,也可看出一直以来,中国对使用救护车的收费项目竟是如此庞杂。因此,如果统一按从急救现场到医院的里程数来计价收费,或可使用车的患者避免被征收其它一切不相干的费用。

从道理上似乎能说通,但从现实来看,就显得有些差强人意了。若按“打表计费”的方式,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则是,急救的病患已经顺利的躺在救护车里。然而,根据北京某120急救中心负责人回忆所说,“1999年120急救过程中经常出现担架没人抬的现象,只得专门雇民工来抬”,我们便会发现,对家住高层的患者来说,这显然就成了一笔逃不掉的开支。无论这笔额外的支出是多是少,都只与楼层高低、时间早晚、情急与否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关,而与救护车本身是否要“打表”并无丝毫关系。

除了这个前提之外,即便从救护车出发、打表开始算起,患者到达医院时最终需要支付多少费用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北京这座以“堵”而闻名的城市来说,路况毫无疑问将被列为不确定因素的第一位。类似“120救护车100米路被堵10分钟,车上女童因耽误抢救而死”的状况,由于频频发生,在中国早已算不得是什么新闻了。若说谈好了价格再上车,一旁的家属焦虑、担心的或只是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如今“计价器的显示项目包括里程、计时、金额”,堵在路上的他们则恐怕要为计价器上不断跳转的数字而更加闹心了。不难想像,结果极有可能是,比一次谈好的价格要高出许多。

而第二个不确定因素或许更为致命,那就是上了救护车的患者基本无权选择要去哪家医院。“由于国家没有投入相应的资金”,因此虽说“120应该是独立的医疗救护机构”,但往往在各地都“寄生”于某家医院。以湖南长沙为例,该市120急救中心一直就是当地中心医院的一个创收科室,大量需要急救的病人由这家医院接收。即便在其它地区,120并没有如此“寄生”,但我们也无法排除它有关系户的可能性。如此一来,救护车能否遵循“就近”原则尚且不明,而所抵达的医院又是否能对患者的治疗有利,显然就更不在只扮演司机角色的车上人员的考量范围之内了。

由此可见,如今中国有关救护车的问题绝不只是收费标准的问题,而如何做到收费合理,也不是仅凭“打表计价”来衡量的。其中的关键不过在于,这项涉及医疗救助的民生工程根本就没有相关部门来规范和保障,这项理应以“救死扶伤”为主导的国家公益事业,因无油水可捞,早就被职能部门放任自流,最终只能沦为各家医疗机构竞相争夺的牟利工具。既然开一趟救护车与出租车无异,只为了赚取车费,那么无论打表还是提前谈好价格,于突发病症、急着上医院的患者而言,又有何差别呢?

责任编辑:莆山

相关新闻
愚夫:华阴市出租车司机抗议不合理收费
鲍光:大陆乱收费泛滥凸现民生之困
银行不合理收费  台湾消基会要求取消
银行不合理收费 台金管会将定上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