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秋‧成语典故

一叶知秋 感应自然洞察先机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838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一叶知秋”成语典故

说到立秋就联想到“一叶知秋”的成语典故!这是中国古人在二千年前就洞察了以小明大、见微知著、以近论远的智慧,同时教了人掌握先机的良方。

从观察到个别的细微的迹象,据以推论到整体大形势的发展趋向并掌握先机的洞察智慧,早有汉朝淮安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说山训》的提示:“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这里说,看见一片树叶的凋落,预知岁暮之将临。

后代成语典故演绎

后来在唐人的诗中有了引出一叶落而知秋的名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到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在其名作《南柯记.第二出》中衍创出这样的诗词名句:“恨天涯摇落三杯酒,似飘零落叶知秋。”

梧桐树“一叶知秋”。(Fanghong/wikipedia)
梧桐树“一叶知秋”。(Fanghong/wikipedia)

此外,《淮南子‧说山训》教导人“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就是说只要尝一小块锅里的肉,就可以知道整锅肉的味道了;要想得知空气中湿度高低变化,只要悬挂一小片羽毛和木炭观察一下就能知道了。这都是以小明大的智慧。还有“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是和“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一样的以近论远的先见之道。

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从细微处洞察人之所未见,从远端推知事物的演变趋势,这种智慧于古于今钦为大用。《淮南子‧说山训》曰:“物固有以不用为大用者!”不要漠视看似无用之物、细微之末,它们都可能是备大用之用啊!@*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记卢生邯郸(1)逆旅(2)遇道者吕翁,……时(3)主人蒸黄粱(4),生(5)梦人枕中,……生举进士,累官(6)至节度使(7),为相(8)十年……。及(9)醒,黄粱尚未熟,怪曰:“岂(10)其梦寐(11)耶?”后人由此引申出“黄粱一梦”。(唐•沈既济《枕中记》)
  • (据民视新闻报导)24节气已经进入了“立秋”,正是青少年“转大人”的好时机。因为在中医理论有“秋收冬藏”,利用针灸,让体内的气达到转骨效果。想要长高的少男少女,来求诊人数多出一成。
  • 赵威后是一位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
  •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代诗人刘翰的这首绝句,描述的正是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立秋之日场景。今年立秋是8月22日22点,经过一个夏天的暑热熏蒸,人们的身体需要得到恢复。中医上讲肺主秋,立秋养生应当遵循润燥、补肺、养阴、多酸等法则,且不宜大补,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
  • 西晋时有个大富豪,名叫石崇。他曾经当过县令,后来又做过武帝的侍从官。五十一岁,他出任荆州刺史。在荆州任上,他纵容官兵劫掠客商,夺取财宝,成了西晋有名的大富豪。而当时的后军将军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这人也是个大富豪。
  • 一叶知秋,指见一叶落,便知秋天的到来。喻为由一些细小的事情所体现的征兆,就能判断出它牵扯的整个事物或世局的衰败和灭亡的结局。
  • 很多小说或故事中,都讲到神佛慈悲,会挽救人的。而他们救人也不是随随便便而救 ,只救正直善良的人,教诲人改恶从善。神佛救人之前往往让人吃苦,为了做成一件好事,让人历经艰险,百折不回,在困苦中还要帮助别人,能为坚守道义而付出和牺 牲。最后,好人追随神的指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达成目的,从而得到美好的结局 。
  •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今年立秋的时间是8月8日04点01分。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
  • 早晚戒流火, 立秋摇清风。 木叶拂夏色, 明月照梧桐!
  • 近日,北京著名游览胜地颐和园一座大殿,屋顶殿脊上的一座“骑凤仙人”古物失踪,起先疑在过年期间被盗走,后来官方称被风吹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