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经具 溜眼 掌扇 经耙 印架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3
【字号】    
   标签: tags: , , ,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衣料第二‧牵经工具 溜眼 掌扇 经耙 印架

当丝线绕在篗(绕丝棒)上以后,便可以牵经准备开始纺织。在一根直竹竿上穿上三十多个小眼,眼内穿上竹圈,称为溜眼。将这跟竹竿横架在木柱子上,先将丝通过竹圈再穿过“掌扇”(分丝筘),然后缠绕在“经耙”(牵纬架)上。丝达到足够长度时,就卷在“印架”(卷经架)上。卷好后,中间用两根“交竹”(经线分交棒)把丝分为一上一下,然后插到梳丝筘内(此筘不是织机上的筘)。穿过梳丝筘后,把“的杠”与“印架”(卷丝架)相对拉开五至七丈远。需要浆丝的现在可以浆丝,不需要浆丝的可以卷在杠上,即可穿综织丝了。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原文

《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经具 溜眼 掌扇 经耙 印架

凡丝既矍之后,牵经就织。以直竹穿眼三十余,透过篾圈,名曰溜眼,竿横架柱上,丝从圈透过掌扇,然后缠绕经耙之上。度数既足,将印架捆卷。既捆,中以交竹二度,一上一下间丝,然后及于筘内。此筘非织筘。及筘之后,然的杠与印架相望,登开五七丈。或过糊者,就此过糊。或不过糊,就此卷于的杠,穿综就织。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但是用嘉兴、湖州产的丝作衣服,即使在水中洗涤上百次以上,丝质还是完好的。嘉兴、湖州的方法是劈竹编成竹席状的蚕箔,下面用木料做支架,离地大约六尺高,地面放着炭火(防止炭爆出),前后左右每隔四、五尺即放一个火盆。蚕开始上山时,火力较小些,引导蚕吐丝,因为蚕喜欢温暖,便立即结茧,不再游走。
  • 蚕结茧三天后,便可以取下蚕箔来取茧。茧壳外面的浮丝叫“丝匡”(茧衣),被湖州的老妇人以贱价买去每斤百文钱,用铜钱坠作纺锤将其打成线,再织成湖绸。去掉浮丝后的茧,在大盘里摊开并放在架子上,准备缫丝和制丝棉。如果用橱柜、箱子装蚕茧,会使蚕茧郁闷受潮,造成断丝。
  • 危害蚕的有麻雀、老鼠和蚊子三种害物。但是麻雀不会伤到茧,蚊子伤不到早蚕,只有老鼠自始至终都会给蚕带来威胁。防止和除害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如果麻雀屎粘到桑叶上,蚕吃了后会立刻死亡。
  • 缫丝时必须用端正的独头茧,这样丝的顺序不会乱。如果有两个蚕或四、五条蚕共同结的茧,需要挑选出来用作丝棉。如果用这种茧丝,缫丝会很粗。
  • 湖州的丝棉特别洁白、纯净,是因为造棉的手法巧妙。上弓操作时主要在于动作敏捷,带水将丝棉打开。如果动作稍慢,水已流去,那么丝棉结成块就不能完全松开,看起来颜色也不纯白。缫丝剩下的东西叫“锅底棉”,把它装入棉衣、棉被用来御寒,称为“挟纩”(指里面装有丝棉的衣或被)。制造丝棉所用的人工,比造缫丝多八倍有余,劳动一日每人只能造四两多丝棉。用这种丝棉坠打成线来织“湖绸”,价钱稍贵,用丝线在提花机上织出的产品叫“花棉”,价钱更贵。
  • 缫丝用的薪柴,要干透不要有烟湿的气味,这样才不致损害丝的色泽。使丝质美好的办法有六个字,一曰“出口干”,是指在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是指在缫丝上车时在盆内装四、五两炭火,放在离大关车五寸远的地方,当关车飞速转动时,生丝借助火温边转边干,这就叫出水干。
  • 将要织丝时,先要绕丝。在光线好的屋檐下把木架铺在地上,木架上直插四根竹竿,称络笃。把丝围绕在竹竿上,络笃旁边的立柱上,在八尺的高度上,用铁钉钉上一根带有半月形挂钩的倾斜的小竹竿。把丝悬挂在半月形钩内,手中拿住篗(绕丝棒),旋转绕丝,为牵经、织纬做准备。小竹竿一端挂一个小石块,作为活头,断丝时一拉绳子,挂钩就下来了。
  • 丝在篗上绕好以后,就可以作经纬线了。经线用的丝较少,而纬线用的丝较多。每十两丝,经线用四两,纬线用六两,这是大致的情况。供卷纬线用的篗(绕丝棒),要将上面的丝用水湿润后,再摇卷纬车带动锭子转动。把丝绕在管上(竹管以小箭竹作成)。
  • 隐世2000年,在特殊的时代被重新发现,神秘的羊皮古卷,记载的是神的预言?为什么教廷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 至今无解的神奇传承,目不识丁却能唱颂数百万文字的英雄史诗。西藏说唱艺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神力相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