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移交20年系列专访

专访《点对点》导演黄浩然:从城市面貌到社会模式 香港变了很多

人气 293

【大纪元2017年06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梁珍香港报导)今年七一是香港主权移交20年。九七前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但现今的港片多数“香港味道”被消失,市面充斥着一批剧情简单、娱乐化的合拍片。有人形容“香港电影已死”,不过,有一群独立电影人默默耕耘,坚持本土创作,从《十年》、到《树大招风》、《点对点》等,涌现了不少佳作。

现年46岁的导演黄浩然,3年前一部首度执导的长片《点对点》,借主角陈豪和蒙亭宜的爱情追逐,将不同港铁站的神秘点点图,串连快被遗忘的地标,拼凑成港人的集体回忆拼图。他因此入围第34届金像奖新晋导演,演员张雪芹获提名金像奖最佳新人。

有人形容《点对点》是“难得的清新本土片”,教人慢活主义,享受生活;不过,这部温馨浪漫的爱情文戏中,亦加插了不少对政府不满的内容,如高楼价、警民关系紧张以及不重视保育等社会议题,引发港人共鸣。

导演黄浩然日前在一个映后座谈会后,接受本报专访。谈及他的电影、创作理念,以及他对香港过去20年的观察。黄浩然直言九七后,“香港变了很多”,“变得最多的不是一块砖头,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运作模式。”

《点对点》编排和制作相当细腻,除了选景、摄影构图优美之外,还在实景上配上电脑制作的“点对点”图,以致有观众误以为真,到现场去寻图。(《点对点》剧照)
《点对点》编排和制作相当细腻,除了选景、摄影构图优美之外,还在实景上配上电脑制作的“点对点”图,以致有观众误以为真,到现场去寻图。(《点对点》剧照)

身兼四职 不为赚钱处女作

《点对点》在近年港片中可谓独树一帜。虽然是一部爱情文艺片,但编排和制作相当细腻,除了选景、摄影构图优美之外,还在实景上配上电脑制作的“点对点”图,以致有观众误以为真,到现场去寻图。

电影雏形在1999年已有,但磨了13年、至2012年才完成。首部作品选择香港罕有的文艺题材,黄浩然坦言是因为经费问题,“因为你的第一套戏没钱,你只能拍文戏。没枪战,没飞车,没炸弹,没爆炸,没特技,全部都是对话,人物走来走去的对话,这些戏会比较便宜,所以一定拍文戏。”

从监制、到编剧、导演,甚至歌词,都是黄浩然一脚踢,剧情的主角也有黄浩然自己的影子。他坦言开拍的目的很单纯,也没有考虑是否赚钱,“我不是为了赚钱而拍这套戏。我拍这套戏和不拍这套戏,其实我还是有我的生活。所以你就当我是任性一些吧,我想怎样就怎样。”

熟悉各区 拍鲜为人知美景

虽然低成本制作,但影片处处看到导演、制作团队的匠心独到。《点对点》带观众发现香港不为人知、却深具特色的角落,犹如一个香港深度历史文化之旅。有的连香港本地人也不知道。看完电影的最大感受,就是“香港原来这么美。”

有观众甚至整理出多达20个景点,按照电影所推荐的去寻幽访胜。

为何能够拍出这些鲜为人知的画面?黄坦言这些景点都是他所熟悉的,亦因生活环境所赐。“其实拍电影一定要拍得漂亮,我想我其中一个好处或者坏处就是我穷,因为我穷所以就要经常搬家──我住过很多地区,就会认识很多地区。我不需要靠别人告诉我说哪里好看,我本来就有自己的想法。”

最喜欢哪个景点?黄说是结局开拍的地方──坚尼地城海傍。他原本打算在将军澳地铁站做结局,但开拍的时候地铁已完工,惟有另找一处正在兴建的地铁线。“西营盘地铁站是没起好的,那是地盘来的,所以我说:‘不如我们去那边拍结局吧!’然后我就很快想到要拍坚尼地城海傍。因为我个人很喜欢坚尼地城海傍,因为哪里都可看日落,但是旁边有车过和(海)水溅出来的就很少见。其实香港很少有水溅到马路上,那里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地方。”

欠资金 本土电影前景艰难

对于本土电影在香港发展的前景,黄浩然坦言很艰难,首先是资金不够。虽然政府有资助部分资金(如《点对点》获艺术发展局资助39万元),第二部取材于日本推理小说的《逆向诱拐》,亦获电影发展基金部分资助,并选定邵仲衡、吴肇轩和苏丽珊担演。

不过,他认为政府对电影业的支持不够,较周边国家反应慢半拍。“其实政府是有帮助的,但是事实上世界已经变了。当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很多直接的介入到一个工业里面,而你香港不去跟着去做,就很难追到别人。你不要说为什么别人有进步,而我们没有。我想这个游戏规则变了,所以政府不可以没有作为。”

张雪芹凭《点对点》获提名金像奖最佳新人。(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图片)
张雪芹凭《点对点》获提名金像奖最佳新人。(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图片)
驾车经过坚尼地城海傍看日落。(《点对点》fb)
驾车经过坚尼地城海傍看日落。(《点对点》fb)
2014年4月2日《点对点》假The Grand Cinema举行世界首映,黄浩然(右一)与一众演员出席首映礼。(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图片)
2014年4月2日《点对点》假The Grand Cinema举行世界首映,黄浩然(右一)与一众演员出席首映礼。(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图片)

九七后 消失的不仅是城市景物

邵音音在戏中一句:“七十年代的香港跟现在完全不同。”主角最挂念的是七十年代,他的童年,包括《儿童乐园》及荔园大象等集体回忆,以及消失的铜锣湾大丸百货等。

被问到九七之后,香港有何改变呢?黄浩然直言:“香港变了很多。”

比如香港城市到处都在清拆重建,传统老店无法经营下去,“就像你有一年没有去,明年想去光顾的时候就已经倒闭了。”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他就希望大家可以放慢脚步。“其实如果我们人可以‘慢活’,这个社会自然就会慢,而我们人是很快的,那么社会(节奏)就会很快,这是很实质的。”

放大到九七之后的20年,“变得最多的不是一块砖头,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运作模式。”一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制度被慢慢改变,“为什么不用以前一贯成功,或者是很好的运作模式?为什么会转了一些‘好像不是这样的’模式,我们为什么不能维持以前所建立的一些制度,一些价值,一些做事的方法?”

究竟哪些制度被改变?黄浩然直白道:“其实以前的政府官员是不会这样说话的,虽然政府官员都是人肉录音机,答非所问都是兜圈子的,但是有些东西你会感觉得到这是歪理来的,你不能够将事情黑白颠倒,你没有做过就没有做过。”

昔日铜锣湾四大日资公司之大丸百货 成为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网络图片)
昔日铜锣湾四大日资公司之大丸百货 成为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网络图片)

盼电影促发声 保留好传统

社会在变迁,传统的价值和生活被打破。黄浩然不愿随波逐流,坚持开拍自己喜欢的、反映香港题材的电影。作为一个资深传媒人,他希望透过电影让香港人反思一下,是否要保留一些好的传统。

“就像香港七八十年代拆了很多很漂亮的建筑,例如利舞台,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人说话,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资讯发达了。我所能做到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想起这些东西,而我相信越来越多人想起这些东西,越来越多人愿意站出来表态,我们有能力扭转这个情况。”◇

利舞台广场的前身是表演粤剧、歌剧、演唱会及放映电影等综合的娱乐表演场地利舞台戏院,于1991年拆卸。(网络图片)
利舞台广场的前身是表演粤剧、歌剧、演唱会及放映电影等综合的娱乐表演场地利舞台戏院,于1991年拆卸。(网络图片)

责任编辑:李薇

相关新闻
Twins首部恐怖片《古宅心慌慌》月底上映
《来信》4日露真容 三月影市主打女性牌
王晶《瘦身》首发突破80万 透露影片卖座秘诀
不是女主角就不演 宁静坦言头发是负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