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椿萱”代称父母?

作者:杜若
“椿、萱”组合后,人们用来代称父母。如果双亲健在,称为“椿萱并茂”。(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690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唐朝牟融《送徐浩》诗云:“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明朝汤显祖于《牡丹亭‧闹殇》中说:“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若不知道“椿、萱”代指的意思,这几句诗读起来颇为费解。

椿庭之恩

椿萱,分别指椿树和萱草二种植物。因其承载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古人就以椿代指父亲,以萱代称母亲。

凡间草木,通常一岁一枯荣,生命非常短暂。人们听说,上古时期生长着巨大的椿树,以八千年为一春,再八千年为一秋,生命不老且又长青。古人希望父亲能像大椿一样长寿多福,因此就以大椿作为父亲的代称。

宋朝无名氏于《鹧鸪天‧此夕薰风息舜弦》曰:“福如沧海无穷极,寿比灵椿过八千。”宋人张纲《浣溪沙》:“酒劝十分金凿落,舞催三叠玉娉婷。满堂欢笑祝椿龄。” 宋朝华岳《满江红‧自古称稀》有云:“九万鹏程当不二,八千椿寿看逾一。”这几则诗词中以“灵椿、椿龄、椿寿”为祝辞,祝福男性长辈健康长寿。

古人希望父亲能像大椿一样长寿多福,因此就以大椿作为父亲的代称。。(Willow/Wikimedia Commons)

对父亲的养育与教诲之恩,古人则以“椿庭之恩”来表达。

春秋时期,有一天,孔子站在堂上独自思考问题,其子伯鱼为免打扰父亲思考,疾步穿过庭院。孔子回首问他:“最近学《诗》了吗?”伯鱼回答:“还没有。”孔子说:“不学诗,如何懂得与人交流呢?”于是伯鱼就去学《诗》。又一次,孔子在堂上听到伯鱼疾步穿庭之声,于是回首问他:“最近学《礼》了吗?”伯鱼说:“没有。”孔子教诲他:“不学《礼》,如何懂得立身呢?”伯鱼听从父亲的教诲去学《礼》。后来,人们将椿与庭组合,代称父亲。

古典小说《荆钗记传奇》第二回说:“不幸椿庭殒丧,深赖萱堂训诲成人。” 不幸父亲殒没,深得母亲养育和教诲,才能长大成人。这里就是以“椿庭”代称父亲。

萱堂之思

萱,萱草,又称“谖草”。谖,忘记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曰:“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能使人忘记忧愁;背,即北堂,主妇居住的堂屋。后人将母亲居处的地方称为“萱堂”,以“萱寿”祝福母亲或女性长辈。

野生萱草。(公有领域)

据《本草纲目》介绍,萱草有治疗思郁忧愁的功效。《博物志》说,经常食用萱草能使人愉悦,忘记忧思,所以称为“忘忧草”。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诗》曰: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萱草生长在北堂台阶前,而游子已远行至天涯。慈祥的母亲倚在北堂门口,却还没有看见萱草开花。以萱堂之思比喻母亲对游子的思念。

于是“椿、萱”组合后,人们用来代称父母。如果双亲健在,称为“椿萱并茂”。《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说:“万里十六岁时,椿萱俱丧。”指万里十六岁时,父母俱以双亡。程趾祥《此中人语‧陈璋》:“望兄速邀媒妁,转恳椿萱,毋使好事多磨也。”希望兄台速速请媒人说合,以通两家之好,恳请父母劳心,不要让好事多磨。这几则记载,都是以“椿萱”代称父母。@*#

参考资料:

《论语‧季氏》
《毛诗正义》卷三
《幼学琼林‧祖孙父子》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远在康乃馨被公认为“母亲花”之前,我们中国人早就有属于自己的“母亲花”了,那就是大家常吃,而古时候叫做萱草、谖(音义均同萱)草和忘忧草的金针花。
  • 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表现出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 “芙蓉为带石榴裙”,梁元帝的《乌栖曲》是较早的石榴裙诗句。南北朝时,何思澄笔下的俏佳人“媚眼随娇合,丹唇逐笑兮。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明清女子依然爱穿,《红楼梦》里就讲到香菱的石榴裙。不过,石榴裙大为盛行并影响后世的还是在唐朝,唐传奇中的李娃、霍小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都穿这种裙子。
  • “菖蒲节”就是端午节,菖蒲和端午节习俗渊源久,菖蒲是端午的“仙花”,可以制五毒、斩千邪。菖蒲留下成仙、长生传说:汉武帝遇见异、安期生成仙留下一只鞋子……石菖蒲、汉唐菖蒲不一样唷,照过来……
  • 有一种植物从中国的《诗经》产生的年代以来,就和一家的主妇发生了关联,从而衍生出一些代称母亲的名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名词也是代指母亲的,是什么呢?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