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辨:历史真实里的曹操

作者:李智鸣

魏太祖曹操彩像,明人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578
【字号】    
   标签: tags: ,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短百余字的《短歌行》,从忧世伤时之情开始,以周公吐哺的胸怀与壮志为终,因天下之故,求才热诚跃然而出。

史书记载,曹操年轻时“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所以当时的人都不看重他,只有太尉桥玄认为曹操是了不起的人物,是天下大乱之时,能安定天下的“命世之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在《后汉书.许劭传》和《资治通鉴》里,都记载了东汉的许劭对曹操的评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许劭,字子将,是东汉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当时能获得他好评的人,立即广受士林注目,反之,此人的仕途即呈黯淡。现在把对人的臧否说成“月旦人物”,就是出自许劭与他堂兄当时每月初一进行人物品评,世称“月旦评”的典故。

曹操像。图片取自《月百姿》。(公有领域)

也有史籍将许劭对曹操的评论写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与英雄相差何止千里!何者更接近真实?

一般认为曹操“奸臣”的形象多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宋代苏东坡游赤壁时形容曹操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那时的曹操也还不是负面的人物。而正史《三国志.武帝纪》作者陈寿最后总结评论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曾在蜀汉为官的陈寿不仅没有把曹操当成负面人物,反而甚为推崇赞扬他。这样看来,许劭将曹操评论为“英雄”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然则,怎么样的人称得上“英雄”?因为曹操雄霸朝廷、三分天下,所以,称曹操为英雄似乎理所当然,然而“英雄”与否真的是如此论断的吗?

“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知名的故事,虽然这很可能只是罗贯中的文学笔法,实际的故事并不存在,但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里的确有曹操称“天下英雄仅曹操与刘备两人”之事,原文为:“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然而曹操对刘备说这些话时,刘备尚无立锥之地,惶然流离,按上述的标准,曹操怎么能称刘备为英雄呢?

许劭的名气虽然不大,但他曾写下一本《人物志》,这是传统“识人”学唯一流传下来的一本书,而这本书里恰巧有探讨“英雄”的专篇,而“英雄”也是全书里唯一被拿出来单独讨论的人物类型,由此也可看出许劭对“英雄”的重视程度。许劭认为: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称为“雄”,也就是称得上英雄的人,不仅文才谋略具足,尚须胆识与武力相得。

原文如下:“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是以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按说年轻时任侠放荡的曹操应该自小学武,而且功夫应该还挺不错。据说他年轻时,曾想刺杀宦官张让,张让是当时专权用事、残害忠良的十常侍之一。他进了张让的房间,却被张让察觉了,幸而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他以手中的戟击退前来围捕的卫士群,然后从容地跃墙逃脱。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记载:“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在讨伐董卓联盟成立之后,袁绍与众人畏于董卓兵力强大,无人敢发动攻击,只有曹操奋勇率兵出击,途中与董卓部下徐荣遭遇,激战之后曹军大败,曹操本人也身受重伤,幸赖曹洪的护持,才得以平安回营。这一战虽败,徐荣却发现,曹操部众虽少,仍能奋战一日,因此研判攻打盟军不易取胜,于是取消原定的攻击计划,引兵而回。

曹操虽败犹荣。在当世传奇人物诸葛亮的眼里:“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虽然曹操是个武力与胆识具足之人,只是曹操的“雄”力,在他“英”才的光芒中显得相形黯淡,不为人所重视。的确,陈寿说曹操“该韩、白之奇策”,他推崇曹操用兵犹如韩信、白起,《异同杂语》也说曹操特别喜爱阅读兵法,还为《孙子兵法》写过注释。

然而“英”胜于“雄”的特点才成就真英雄!许劭认为,英雄虽然必须是英才与雄力兼备,但一个真正成事的英雄却必然是英才胜于雄力才行。他以刘邦、项羽为例,项羽气力盖世,然而雄力胜于英识,所以虽有范增,却未能听奇采异;刘邦则反之,他的英分胜于雄力,所以群雄服之、英才归之。

(原文为:“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但曹操不只是个英雄,他其实是多方位天才型的人物!南梁皇帝萧绎笔下的曹操是这样的: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事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军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擒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六十三头。及造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

于是我们看见策马挽弓的曹操,也看见谈笑擘划的曹操;曾亲自挽袖教导军队铁匠如何制作出精良兵器的曹操,也在山之巅衣履飘飘的赋歌作诗,于是,我们才得以看见山下“建安文学”的曹魏盛世。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魏武帝曹操诗歌有云:“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济世安民、肃清寰宇之志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和抱负,跃然纸上。而为了实现这雄心和抱负,曹操凭借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金戈铁马,历经三十余战,终于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的分裂状态,延续了汉王朝的统治。期间,多少英雄归附,多少豪杰向往,多少经典故事流传。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曹操“有大功于天下”。
  • 古往今来,能成其大业者,都必定具有淡泊精神,即收敛“天下唯我独尊”的物质和精神欲望,而以天下之大业为己任。三国时期的奇才诸葛亮自甘淡泊隐居隆中,之后才有了负天命辅佐刘备成就基业;而身处同一时代的曹操,同样甘于淡泊,放弃物质享受,并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广招人才,实现了其济世安民、肃清寰宇之志及一统北方的雄心。
  • 《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人言成信”,“诚从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须说话诚实,言出必践。三国时期统一北方的魏武帝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以信待人”之人,天下英雄因而多归附他。
  • 魏武大帝曹操瑞应黄星,真人下世,拨乱治世,天下莫敌。曹操造就中国文学史上黄金时代之建安文学,使中国神传文化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背景下得以承传兴盛。其武学巨著及用兵计谋为后世历代兵家推崇传扬,故后人称“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曹操杜绝官民淫祀,铲除低灵乱鬼,扶持道教初生,致魏国上下习道成风,举国清平。
  • 于非暗摹《女史箴图》(局部)。(公有领域)
    曹操拿了几副精美的耳环让她先挑选,她选了一副中等档次的。曹操很奇怪,问她:为什么不选最好的 ?她说:“如果选最好的,那是贪心;如果选最差的,就是虚伪;所以我择其中者。”这个女人就是卞氏,曾是曹操的妾,后来成为正妻,后来被尊为王后、太后、太皇太后。
  • 正史中,有二则割发代首的故事。一位是曹操,一位是陶侃。但他们并不是遭受了髡刑,而是另有原因呢!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康熙初年,学士孙芑瞻(名在丰)担任皇帝身边的侍讲。他跟众人说了自己亲见的康熙皇帝的几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许多康熙帝谦虚勤学、敬天爱民、仁爱宽容贤臣的故事。
  • 商汤对人、对万物都能作到“网开三面”。夏桀失政在鸣条这地方被商汤打败了。当时,商汤并没有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对夏桀说:“我将为君王恢复道德,复明人心。”夏桀对商汤说:“君有人,这是君的国。”就是说夏桀看到商汤拥有民心,也就拥有了这片国土。于是夏桀带着五百个追随者离开。他从中野迁徙到不齐又迁徙到鲁地,结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为何自比乡贡进士呢? 他怎样选博士?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学家给与“有贞观之风”的评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