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松泉:孙中山晚年的迷误

丁松泉

人气 40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3月1日讯】孙中山因其领导和推动了辛亥革命,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提出”三民主义”理论并按照民主原则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基本架构,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由于在一个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专制统治盛行了几千年的国度里,破天荒地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历史的任何阶段,无论任何党派,都将不得不确认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与他的革命党人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现代化的崭新的一页。国民党称其为”国父”,共产党称其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均名副其实,恰如其分。
  
孙中山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提出并阐述了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并按民主原则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其中民主主义是其思想的精髓。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较为狭隘,民生主义也没有提出多少建设性、创造性的见解,惟有民主主义,始终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在一个盛行专制主义思想的国度里,民主主义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而且,落实民主主义理念,更是自孙中山以来历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至今仍未完成,因而,他的民主主义即使在今日,仍有继承和阐释的必要。在中国大陆民众争取实现民主和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民主主义仍是值得借鉴的宝贵遗产。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向中国人系统阐述民主主义、开创民主共和国的”国父”,却在晚年不幸而走入迷误:引进苏俄的”党治制”。”党治制”作为一种与民主政治相对立的极权政治,对中国危害甚大。
  
中华民国成立时,完全按照美国民主政治模式组建临时政府。在此种模式下,实行代议制,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分立,并实实行政党政治。人们普遍认为,议会政治是现代化的必然诉求,政党则是议会政治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民国成立后,各种政党和社团纷纷建立,如”过江之鲫”,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随后,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在议会中取得第一大党地位和组阁权。虽然由于宋教仁被刺,随后袁世凯称帝,民主政治遭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但中华民国的议会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基本上确立了下来。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国的官僚仍抱持传统的政治观念和专制思想,中国的民众普遍缺乏民主素养,中国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更没有产生独立的中产阶级。在此种历史条件下,中华民国的议会民主显然弊端丛生,甚至被专制力量严重侵害和扭曲。中华民国的破败不堪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鲁迅等人的文章中有充分的揭露。但总算保留了民国的牌子和议会民主的招牌和架子。对于中国来说,这块招牌和架子也还是非常宝贵的,否则又何需如此激烈地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了。不管怎样,中国在迈向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在这种政治体制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也较为活跃,正是在这种体制下,萌生了新文化运动。对于这种体制存在的问题,需要的是在民主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进行改良和完善,期待到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产阶级形成和国民普遍受到良好教育时,真正实现健全的民主体制。这里只需要改善和改良,已经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政治革命了。
  
但孙中山面对着政治上的失败,却急功近利,引进苏俄的党治制,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实质等于摧毁了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并给中国未来的发展设置了极难逾越的障碍,成为中国人迈向政治现代化道路上的一大政治包袱。
  
孙中山在宋教仁案后,就逐步显露出他的局限性。他用武力发动”二次革命”,而不是利用当时有利的政治形势,积极开展议会斗争,给袁世凯以很大压力,巩固民主体制。随后,在组建中华革命党时,又显露反民主倾向。在护法运动中,采用武力手段,而没有采用议会斗争的方法。不管民国的政治体制如何有问题,但在野力量也应遵循游戏规则,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败而退出游戏规则,改用武力手段(甘地对抗英国的方法就很值得肯定,虽然情况不同)。孙中山在上述问题上的失误,显示出他思想的局限性,为后来学习苏俄党治制埋下了伏笔。有关孙中山的上述失误,袁伟时先生已有详尽的论述,很有见地,在此不予复述。本人认为,上述失误确实也大,但还不至于对中国未来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因为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框架仍未被破坏。而他学习苏俄,引进党治制,则是他一生最大的迷误。由于他误入歧途,给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这也是孙中山作为一个民主主义者的一生的最大的失败。
  
苏俄党治制的基本特点是:党凌驾于国家之上,以党治国,党国不分,号称党国。在党治制下,党政不分,或以党代政。以党治军,军队受政党控制。意识形态一元化,即所谓”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主义”。党治制是对他原先倡导的民主主义的最极端的反动。在党治制下,党凌驾于国家和人民之上,这就破坏了政党政治的基本原则。在党治制下,以党治国,以党代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三权分立”或”五权分立”荡然无存,一党控制了行政、立法、司法等各个权力领域。党治制下,军队受党控制,违反了民主制下军队中立、军队国家化和军人不干政的基本原则,任何异己的力量和反对党随即很快会被消灭,任何在野力量和反对党不可能存在,除非甘做花瓶。斯大林消灭托洛茨基、布哈林和实施大清洗,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他们还只是党内反对派,党外反对派更不可能存在。在党治制下,不允许有别的主义和多元思想的传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要保障的言论等自由完全丧失,一个主义外的任何思想更无立锥之地。由此可见,党治制是现代形式的绝对专制主义,是彻头彻尾的极权主义。
  
孙中山晚年引入这样的一种制度,虽然表面上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随后并由蒋介石按此方式建立了南京政权,但却是孙中山一生事业的大失败。党治制葬送了他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的民主政治框架,也葬送了中华民国建国的基本政治原则,而这原本是孙中山一生的追求。他一生的最大失败,不是辛亥革命成果被窃,也不是”二次革命”或”护法运动”的失败。辛亥革命后虽然有很多的失败,但民主体制的框架和原则仍然得以幸存,在这样的原则和体制下,中华民国的民主政治仍有前进、改良的空间和潜力。党治制摧毁了民主主义基础上的一切,在党治制下,即使要想恢复民主政治体制的空架子,也难乎其难。如果说原来的体制下还有民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话,那么,党治制把中国引人了死胡同,在那儿,民主无处逃生。随后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失败和苦难,除了内外诸种因素影响外,党治制也难辞其责。

中国坚信民主自由的知识分子,在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从孙中山身上吸取教训,不要急功近利而放弃了最基本的立场和原则,葬送了自己的事业。须知,民主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帆风顺。

摘自《新世纪网》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南源﹕江泽民“巧言乱德” (2/18/2002)    
  • 看到国父像 大陆观光客红了眼 (2/6/2002)    
  • 陈礼江: 一个国父.各自表述 (12/26/2001)    
  • 【纪元专栏】张耀杰:《康熙王朝》与《孙中山》 (12/13/2001)    
  • 《孙中山》拍出大气感觉 主要演员表现上佳 (12/8/2001)    
  • 两剧打擂台《康熙王朝》收视远超《孙中山》 (12/7/2001)    
  • 杜正胜: 台湾故宫充斥蒋中正图腾 (12/3/2001)    
  • 《孙中山》内地一片叫好 台湾观众热泪直流 (12/3/2001)    
  • 黄仁宇:我的父亲和蒋介石 (11/28/2001)    
  • “晚晴园”孙中山纪念馆 重建开放 (11/17/2001)    
  • 你所不知道的孙中山 (11/13/2001)    
  • 孙中山孙女称中共2002年会把三民主义纳入宪法 (11/7/2001)    
  • 魏京生: 中共扭曲孙中山思想 (10/18/2001)    
  • 刘晓竹: 评江泽民辛亥革命纪念讲话 (10/15/2001)    
  • 刘晓波: 孙中山的遗产与中共的缅怀——辛亥革命九十周年随想 (10/15/2001)    
  • 【纪元专栏】张伟国: 两岸藉纪念辛亥革命争夺合法性资源 (10/13/2001)    
  • 【纪元专栏】沉默: 画皮——江泽民擡出孙中山为中共专制遮丑 (10/12/2001)    
  • 游其昌: 谁还记得孙中山? (10/11/2001)    
  •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孙中山》开播 (10/10/2001)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