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台湾应提高科技优势 避免大陆黑洞效应

人气 1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26日讯】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佩珍在“国际社会变迁下的中国大陆政经改革”研讨会中指出,在IT业快速成长之际,大陆的传统劳力密集产业并未因此丧失竞争优势;而且尽管目前全球科技产业走下坡,大陆的IT产业仍持续蓬勃发展。持续下去大陆高科技业的发展将大幅改变两岸经贸关系的模式,使两岸的经济整合陷入亦敌亦友的痛苦局面。 台湾应该保持对大陆高科技业的优势,否则将步上东南亚国家在传统制造业遭遇大陆“黑洞效应”的困境。

据中时电子报四月二十六日报导,国内学者在昨天一场研讨会中指出,大陆高科技产业快速跃升为主要制造者和消费者,已经改变两岸的经贸关系,两岸的整合将愈加密切。不过学者提醒,台湾应该保持对大陆高科技业的优势,否则将步上东南亚国家在传统制造业遭遇大陆“黑洞效应”的困境。

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佩珍在“国际社会变迁下的中国大陆政经改革”研讨会中指出,大陆经济改革在过去十年经历两次“大跃进”,第一次是在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机前,成功地转型为具有竞争力的劳力密集产业,并以后来居上姿态使东盟各国丧失竞争优势。紧接着在一九九七年后,大陆吸取台湾以高科技业安然度过金融危机的经验,开始全力仿效竹科发展模式,四年下来,已经逐渐展现其IT产业的竞争力。

张佩珍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IT业快速成长之际,大陆的传统劳力密集产业并未因此丧失竞争优势;而且尽管目前全球科技产业走下坡,大陆的IT产业仍持续蓬勃发展。她认为,持续下去大陆高科技业的发展将大幅改变两岸经贸关系的模式,使两岸的经济整合陷入亦敌亦友的痛苦局面。

她指出,目前大陆有三分之一的留学生回国效力,逐渐缩小大陆和世界在科技上的差距,而那些留在美国者,则作为大陆和西方在科学上的中介角色,将西方科技继续传送到大陆。相对地,台湾科技人才却越来越少进军硅谷,尽管如此可促成台湾成科技中心或高品质居住环境,但可能因此失去全球视野。

至于台湾的因应之道,张佩珍认为,台湾无法防止大陆由目前第四大科技产业国变成第三大,而大陆也可能与最大科技国结合,取代台湾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的主要伙伴,有鉴于大陆对东盟国家制造业的重大冲击,为避免黑洞理论重现台湾,她建议,在大陆科技产业仍属低层次之际,台湾应该视大陆的巨大市场为优势,积极和想利用台湾为跳板的美国和日本企业结盟,进军大陆市场。而这种结盟方式,也可以减轻台湾的政治风险。

张佩珍评估,大陆在几年内即可完成这次科技“大跃进”,台湾应该还有三年的时间维持目前竞争优势,而台湾在这段时间应该做的是:一、将科技制造中心转型为高附加价值的管理中心,负责技术研发、财务管理、市场行销和资讯流通;二、扮演系统整合的角色,以目前台湾厂商的潜力,足以整合不同产业的业者,并且成为知识密集的风险投资者;三、以台湾民主、国际化和社会开放的优势,尝试将台湾变成大陆电脑网路的研发中心。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高科技出口管制松懈 美提警讯 (4/24/2002)    
  • 全中运高科技越洋传圣火正式宣告本周登场 (4/22/2002)    
  • 纽约道指攀高 伦敦股市小起 (4/21/2002)    
  • 陈东璧表示强化台加经贸实质关系 (4/21/2002)    
  • 广州规划建造国际玩具中心 (4/21/2002)    
  • 美国联邦调查局宣布侦破最大仿冒案 (4/20/2002)    
  • 英特尔摩托罗拉业绩双星报喜 (4/17/2002)    
  • 大陆尖端人才严重缺乏影响经济发展 (4/17/2002)    
  • 高科技人才管理将采离职后业者主动通报制 (4/16/2002)    
  • 政府管制人才妨范科技重要资讯流出 (4/15/2002)    
  • 管制高科技发展 恐将造成更大负面影响 (4/14/2002)    
  • 史丹福科技教授降薪回流 (4/12/2002)    
  • 伊州新闻简讯 (4/10/2002)    
  • 交通大学璞玉计划争取列入重大国建 (4/10/2002)    
  • 施颜祥:管制民间科技 应采自动申报 (4/10/2002)    
  • “E”时代的早衰综合症 (4/9/2002)    
  • 美“中”太空合作 国会担心高科技外流 (4/8/2002)    
  • 台严控高科技人员赴大陆工作 (4/7/2002)    
  • 台湾国科会研拟“国家科技保护法” (4/7/2002)
  • 相关新闻
    美“中”太空合作 国会担心高科技外流
    “E”时代的早衰综合症
    交通大学璞玉计划争取列入重大国建
    伊州新闻简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