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全身性红斑狼疮 有望及早诊断治疗

国卫院8日举办记者会发表研究成果,发现蛋白激酶GLK基因变异为诊断全身性红斑狼疮(SLE)关键。(国卫院提供)
人气: 316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1年11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赖玟茹台湾台北报导)国卫院8日发表研究成果,蛋白激酶GLK基因变异为诊断全身性红斑狼疮(SLE)关键,后续可藉由基因检测筛检相关基因变异民众,轻症时即可诊断及治疗,目前仍在申请专利中,预估最快2年后能应用在临床上。

国家卫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谭泽华合作团队,国卫院与中荣、高医大展开长达10年以上的合作,针对全身性红斑狼疮致病成因与精准生物诊断标记,分析临床检体及基因改造小鼠研究,最后证明GLK蛋白激酶基因变异为关键致病因子。

国卫院8日举行记者会说明研究结果,自体免疫疾病排行十大重大伤病第3名,当中SLE为人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活化攻击自身正常细胞的疾病。

台中荣总过敏免疫风湿科主治医师洪维廷表示,SLE以女性、20至40岁间为主,病征多样不一,导致临床上很难及早诊断轻症患者,目前全台病人约2万多名,即便近年检测功能进步,但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至少2年,但此时疾病已相当严重。

本次研究参与者、高医大附医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颜正贤说,SLE患者多为女性,病患家族中也常发现不只一名家人患病,有家族病史者罹患SLE风险高出一般人10倍。

团队在2011年首度发现调控发炎反应的酵素蛋白激酶GLK是自体免疫疾病SLE的致病关键,后续更证实GLK过量,表现在SLE病患T淋巴细胞,进而诱发IL-17A细胞激素大量产生,为造成自体免疫疾病的元凶。

谭泽华表示,目前治疗自体免疫疾病的疗法着重生物制剂,研究团队盼透过GLK小分子抑制剂,直接从源头使IL-17A无法产生。GLK小分子抑制剂过去使用于治疗黄斑部,但经动物实验证实治疗SLE有效果,有潜力发展为成本较低的自体免疫疾病小分子标靶药物,期待推展临床试验。

该研究已在今年10月发表于全球知名、风湿病医学领域研究型第一名的期刊《风湿病年鉴》(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