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打造“假央企”形成产业链

人气 80

【大纪元2021年03月26日讯】提到造假,可能多数人都会先想到中国,虽然造假的现象并非是中国所独有,但中国的造假现象更多却是不争的事实。说到这个造假,我想起一位朋友的爸爸跟她说,“在中国,除了假牙是真的以外,什么都是假的。”当然,这只是说笑话,不过,她爸爸也是中共的一位老将军,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中国造假的程度。如今,中国的各种造假确实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几乎是无孔不入,而且,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成为被造假的对象。

前段时间,上海的一位大学生,发现自己竟然莫名其妙地成了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而一家中共的小央企则发现,自己旗下竟然冒出了上百家的“子公司”、“孙公司”?这到底都是怎么回事呢?

复旦王同学丢身份证后 发现成了董事长

今年的3月15日,复旦大学的王同学,收到了一条支付宝推送的企业贷款广告,显示他是深圳市格创嘉科技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是,让王同学奇怪的是,他从来没有注册过这么一家公司。

后来,王同学想起三年前自己曾经丢过一次身份证,当时只是补办了一张,没报案也没挂失。而工商档案上的信息显示,在王同学的身份证丢了两个月之后,深圳格创嘉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等,就变更成了王同学。

对于为什么会被盗用身份,有行业人士解释说,主要目的是,如果企业出了问题,企业的主要经营者能够“金蝉脱壳”,尤其是一些违法企业最喜欢用这招。

目前,这位王同学已经报警,并把情况反映给了深圳的市场监管部门。但是,监管部门要求王同学必须本人亲自到场注销企业。但是,让人不明白的是,当初更换法定代表人时,为什么在王同学本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办理呢?

一家小央企 名下多出上百冒名公司

除了偷用他人的名字开办企业之外,还有大陆企业冒用中共央企,就是中央直属企业的招牌。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导,2021年2月5日,中海油资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其名下的8家全资子公司都是虚假公司登记,公司并不知情也从未同意或授权,这8家虚假子公司以及下设的公司,一切行为都和中海油资讯北京公司无关。

不仅如此,通过查询国家企业信用资讯公示系统和天眼查等平台,发现这8家虚假公司已各自开展了多项投资业务,而且“子生孙”“孙生子”,彼此关联,不断延伸,竟梳理出了120多家企业。在工商资讯中,这些“子公司”、“孙公司”都归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名下,摇身一变就成了所谓的“央企下属企业”。

如果不是因为有合作伙伴询问,中海油资讯北京公司,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名下有这么多的冒牌公司。这家注册资本1,120万元的通信、互联网资讯服务公司,规模不大,合作伙伴相对固定,因此一听说名下有几家子公司,立刻引起警觉。

该公司目前已经报警,同时向8家虚假子公司登记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申请进行股权冻结。该公司还在法务部门的建议下发布了声明,将8家虚假挂靠公司的名称和工商资讯一一公布,以免造成更大的影响和损失。

这个发表声明的效果还真是立竿见影,当时,有一家企业正打算购买其中一家虚假挂靠公司,刚完成订金支付,看到声明后迅速报警,按照和中介公司谈好的价格,这笔交易共需花费700万元,其中300万是企业过户费用,另外400万,据说会给到这个假公司“挂靠的央企”,也就是中海油资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但显然这只是个幌子。

这家企业因为报警及时避免了损失,但是一些有类似经历的其它公司,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例如,在2015年至2016年,众信财富资产管理(天津)有限公司打着“央企股东”“百亿注册资金”的旗号,以高息为诱饵,发售“众信宝”系列理财产品,受骗者不计其数,在2016年12月被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安局立案侦查。

两个月后,该公司所谓的“央企股东”之一,瑞宝鼎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天津自贸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告上法庭,称其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注册了子公司,准备撇清和冒名子公司的关系。

但讽刺的是,瑞宝鼎盛也不是真央企,其控股股东之一是中国瑞宝国际合作有限公司,自称是“中央企业”,但已被中共最高法院公示为失信公司。

假扮央企有何好处 中信信托都受骗?

那么,为什么很多企业愿意花大价钱挂靠央企?假扮央企有什么好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挂靠央企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获得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信任,大肆融资,而一旦出现违约,背后的真央企立刻站出来进行澄清或切割,而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却损失惨重。就连中信信托这样的大机构,都难免踩雷。

2017年12月,中信信托和青龙满族自治县恒泰实业签订《信托贷款合同》,约定提供5亿元贷款,贷款期限10年,贷款年利率为6.5%。

借钱的时候,恒泰实业还是妥妥的国资控股背景,但是借钱1年多以后,除了持股10%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卓盛公路管理有限公司,其它股东全部变成了个人背景的公司。

尤其是持股85%的恒泰曹妃甸能源有限公司,在2019年6月的时候,公司股东从原来的中国海外控股集团,变更为一家个人股东背景的公司。而恒泰实业正是在同一个时间点,没能按期还息,从而构成违约,被中信信托告上法庭。

另一家持股5%的中海外能源集团,原股东为中国海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11月,其股东也变更为一家个人持股公司。

此外,恒泰曹妃甸能源和中海外能源集团,还和多家爆雷的P2P平台有直接关联,和爆雷通过票据私募诈骗35亿的华领资产公司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华领资产也一直对外宣称它们是央企背景。

在这场5亿的借款官司中,无论是借款企业,还是担保企业,在2017年控股的股东都是中国海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然而,这家企业曾在2016年被《北京青年报》报导为“假央企”,后来,虽经企业方出具资料证明“中海外控股系国有企业”,但神秘股东一直不为人知,各个工商查询平台也已屏蔽,所谓的国企身份实在让人猜疑。

去年11月,虽然法院判决中信信托胜诉,恒泰实业需要偿还中信信托借款本金5亿元以及利息、复利等,但目前,恒泰实业和恒泰曹妃甸能源都已成为失信人,所以中信信托坏帐的可能性很大。

挂靠央企形成产业链 出了问题“免费平移”

此外,挂靠国企或央企,也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在网络上通过简单检索,就能拿到多个提供挂靠服务的业务电话。而且,他们的广告词也都很一致,比如,“让民企享受央企、国企待遇,提升股东背景,增强谈判优势,获得更高的融资和授信,投标、承接专案更有底气!”

据中介介绍,挂靠市场早就存在,但这两年开始明码标价,价格从160万到1,000万不等。其中,挂靠国企3级子公司的价格是一年160万,挂靠央企基本在450万以上,第二年如果继续挂靠,按照市场价格再定。但大多数这类企业都不会挂靠同一家超过一年,所以会频繁更换股东资讯。

另外,挂靠方在签署《居间服务协定》并支付代理机构定金后,再和国企签署《企业股权代持协定》,代理机构会将盖有国企公章的协议拿过来,双方并不需要见面。

而《企业股权代持协议》的核心条款基本一致,那就是:国企仅为代持,不享有股东权利、不参与经营、不承担责任;挂靠方独立营运、自负盈亏,不得损害国企利益。

那么,如果挂靠后被国资方发公告澄清关系怎么办?

多家中介机构或掮客都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被国资切割,可以免费平移。平移的意思就是,在当前央企体系是几级的子公司,转移到另外一个央企体系仍然是相同级别的子公司。相关条款,在《企业股权代持协议》上有所约定。

挂靠完成后,被挂靠的企业负责人数百万入账,而挂靠的企业也有了招摇撞骗的招牌,万一出事,自然是央企声明、切割,承担责任的就都是“临时工”。

以上的企业身份乱象,不过是大陆种种社会乱象的一个缩影,它也传递出几个层面的讯息:

首先,央企成为挂靠目标,无非是因为其背后的信用和资源优势,尤其在建筑和金融行业,央企能迅速获得政策和融资的便利,所以这两个行业也就成为了“假央企”的重灾区。

其次,在大陆,违法成本太低,但是维权成本却太高。所以,即使企业身份被揭穿,很多时候只要改头换面就能继续生存,影响不大,而受害者要想讨回一个公道,不仅只是程序复杂,因为造假普遍、手段隐秘,有时无法还原最初的真实情况。

“假作真时真亦假”,从这个明码标价、运作有序的公司挂靠产业链中,我们也可以加深理解一点,那就是,在中共治下,似乎一切皆可冒充。

策划:许巧茹、宇文铭
主播:蔚然
撰文:高紫檀、财商经济研究所
财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财商天下】存活千百年 日本企业长寿密码
【财商天下】华夏幸福危机 背后大树倒台?
【财商天下】老种子灭绝 中国离饥荒还远吗?
【财商天下】美债发狂股灾起 中美打金融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