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大估计三至四成港人现PTSD

人气 70

【大纪元2022年05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杜夫香港报导)理工大学研究发现,在第四波疫情期间,超过一成受访者出现创伤后遗症(PTSD)征状。理大神经心理学讲座教授兼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指,受第五波疫情影响,估计高达三至四成港人出现征状。

第四波疫情 逾一成人现PTSD征状

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团队获得食物及卫生局医疗卫生研究基金大约140万元资助,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即第四波疫情期间展开两轮混合研究,首轮研究透过随机电话调查访问3,011名18岁以上港人,找出较容易出现创伤后遗症征状的群组和特征。

研究发现,当中12.4%受访者出现创伤后遗症征状,包括回避行为、过度兴奋及侵入性记忆等等。其中,教育程度较低、失业、没有个人收入、每天观看疫情新闻多于一个小时的受访者,出现创伤后遗症征状的机会较大。岑浩强解释,患者会在无意间想起疫情情况,感到烦躁愤怒,甚或觉得疫情从未发生或非真实,从而选择逃避。

料第五波疫情升至三至四成

岑浩强亦提到,相比早前研究疫情初爆发时,约有28%港人出现有关征状,数字在疫情爆发后一年已回落至12.4%,反映市民学会掌握如何应对疫情,或者相对地对疫情持续反复开始感到麻木。

惟他估计,受第五波疫情下医疗系统崩溃等惨况影响,港人出现创伤后遗症征状的比例将会回升,甚至高达三至四成港人,“人的情绪就好像一条橡皮筋,拉紧后再放松,一般可以回复原状,但是如果它被拉住一至两年都回不到原位,在持续压力状态下,或会产生负面精神影响。”

研究同时发现,每日观看多于一个小时疫情新闻的受访者,当中以中年或以上、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已婚女性更为显要,会更遵从当局不同防疫措施以及相关建议,但亦有更严重的创伤后遗症征状。岑浩强称,疫情新闻如双刃剑,不应看太多或太少,亦需留意新闻消息来源是否真确等等。不过,当被问到市民有否因政府实施“疫苗通行证”感到压力,他则表示调查未有追问相关部分。

有长者曾数天不说一话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萧婉文指,研究第二部分抽样240人作深度访谈,并且针对当中31位65岁或以上的长者个案,发现长者认为病毒传染性高、可以致命,“例如听到专家提到病毒可透过‘气溶胶传播’,会理解为透过空气传播,甚至以为会比沙士更为严重,没有医治方法。”随着长者中心关闭、家人限制等等因素,大部分长者均避免外出运动,暂停恒常活动,感到担心、无助、忧郁,甚有个别受访长者表示沮丧。

受访独居长者之一、75岁的华珍分享表示,在疫情前生活多姿多彩,但疫情下经常在家无所事事,只能透过视像与子孙们见面,最严重的时候曾数天不说一句话,两个星期没有外出,导致沟通能力退化,慨叹“每日生活只剩‘三等’:等食、等睡、等死”,直至近日政府放宽社交措施,在母亲节能与家人相聚,她的情况始见好转。

她又提到,当初看到疫情新闻会感到不开心,直至后来能够透过社交网站自行分析资讯对错,加上长者中心以及社福机构的支援下,她才稍为安心,心情亦见好转。

路德会富欣花园长者中心注册社工蓝嘉颖再补充,疫情期间不少长者因为家人不许外出,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认知障碍,更有长者除了复诊,整整两年没有外出。她称,曾有两老家庭基于外佣确诊,丈夫体弱长期卧床,妻子又不懂得呈报、隔离程序,同时担心非同住家人受影响,承受极大心理压力。◇

责任编辑:陈玟绮

相关新闻
持假枪用暴力索要爱猫 墨尔本退役军人获刑6年
铁链女事件带给一个大陆女博士的不安和愤怒
被中共关进精神病院 加国留学生使馆前抗议
原中共研发工程师曝光“被精神病”经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