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推新财税“改革”专家:扩大横征暴敛

【大纪元2024年06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宁海钟、骆亚报导)中国各地倒查税收引发争议之际,近期陆媒热炒新财税“改革”,但也表示不乐观。专家关注中共新动作背后的经济危机,认为包括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债务等问题都难以解决,中央当局试图调动地方积极性的“改革”,只是扩大横征暴敛,而目前的倒查30年税款,本身就伤害经济。

中共吹风搞新财税体制改革 经济危机引关注

2023年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深改委第四次会议,开始放风称要搞所谓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今年3月“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这一点。

就新一轮财税改革,一财网今年1月12日的报导和财新网6月24日报导,均将之和1994年分税制改革和2014年财税体制改革做背景对比,认为当下经济形势大不同, 中共财政缺钱,出现严重的地方债等诸多问题。

旅美政经观察人士秦鹏6月24日对大纪元表示,前两次财税改革和这一次改革的大环境和目标都不同。1994年中共的财税改革主要是分税制,建立了中央到地方的税收返还制度,把事权留给了地方,财权给了中央。中国前2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财政增速甚至高于GDP增速,另一方面,中央让地方卖地来增加收入,特别是在2008年中共投入4万亿挽救经济,地方土地财政迅速扩张,今天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就是分税制的后遗症。

他表示,2014年后的财税改革,实际上一直拖到前两年,中央当局进一步揽权,造成制造业转移、富人流失海外加速,经济增速继续变缓。

“众所周知,在党领导一切的总方针之下,最近十年中共各种折腾,对企业和民间造成更大打击,之前高速发展的房地产经济和土地财政也走到了尽头。”

旅美政经观察人士秦鹏(秦鹏授权)

秦鹏认为,在这个背景下,现在开启的所谓财税改革,核心内容就是要解决政府没钱、税收从何而来——为政权稳定筹集收入的最关键问题。

“中国经济目前有三大危机可能爆发:地方债危机、房地产危机、中小银行的金融危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显然也是新一轮财税改革的重要目标。”

财新网报导也提到,近年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持续低于经济增速,地方财政愈发吃紧。

官方数字显示,2023年全国财政收入21.7万亿元;当年土地出让金收入降至5.8万亿元,相比2021年的历史峰值8.7万亿元显著回落近3万亿元,已连续两年呈两位数下降。多地出现公交停运、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欠薪等事件。(延伸阅读:中共国企大规模财务造假 专家:恐致金融危机

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债务化解均是难题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6月24日对大纪元表示,中共地方政府一直在跟中央之间进行税收、财政收入的争夺,“每次改革都是中央权力收拢的行为。”

他说,1994年朱镕基时代的税改,把大部分的税收归中央统管,同时基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把一部分税收收上来再去做转移支付。2014年针对分税制的改革,把地方税务的权力和征收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大部分都由中央来收,之后进行中央调配。

据中共官方数据,2023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超10万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财新”表示,地方财政过于依赖转移支付,就会出现“等、靠、要”等现象。但他认为当局短期内可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秦鹏对大纪元表示,前段时间贵州就想把债务包袱甩给中央,但中央高喊“谁家的孩子自己抱走”。而有钱的省市也不肯再替全国背锅,消极抵抗。在中央不给钱又高度极权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越来越躺平不做事,等着中央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实际上就是看中南海笑话。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Davy Jun Huang)(黄大卫授权)

黄大卫说,地方缺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过去经济发展比较快,地方政府就不断加大投资、加大开支,现在刹不住车,很多基建项目又进入大量维修维护的时代。第二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新上来的官员都只会开源不会节流,每个上马的官员都希望大搞基建,短时间拉动GDP,造成铺张浪费、不断增加债务。

有迹象显示,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寻找各种财源开发。

财新网报导,对地方政府来讲,目前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是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一些地方已在寻找替代财源,例如盘活国有资源资产。一些资源型省份则加快盘活矿业权等。在近期的讨论中,还出现了通过股权财政、数据财政替代土地财政的声音。不过报导认为这些替代财源都不乐观,收入增量也有限。

有资深财税研究者对财新表示,短期和中期内,中共可能不得不增加政府债务融资的规模。

在目前中共政府的债务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高于国债规模。中共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国债余额为30.03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0.74万亿元。

财新指出,即使不考虑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问题,前述债务结构在主要经济体中也已颇为罕见,国际上政府债务一般主要以中央债务为主,便于宏观调控。

调动地方积极性是“改革”重点 分析:扩大横征暴敛

一财网指,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是激发地方积极性,推动解决地方财政困难、债务等问题的重点。

据财新网报导,前中共财长楼继伟表示,中国应该像常规的大国那样,中央把应当管理的事务管起来,相应需要的中央公务员的人数可以增加,可以从地方划上来一部分;中央财政支出比重相应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大量减少,同时大幅度减少对地方事务的干预。

另外的多个受访者也对财新网表示,新一轮财税改革可能着重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不过秦鹏对大纪元表示,之前的中央和地方分税,已经是绝大部分省市亏空,最近几年六个省市养全国,都只是在一个篮子里搅来搅去的,现在表面上的改革,实际上都是假象。

“因为如果不能扩大税收总量,怎么分都无法解决全国财税已经不足的问题。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几乎就剩下上海才能财税盈余、可以拨转全国其它省市了,所以现在的这个分税改革,其实真实的目的,是要调动地方积极性,就是扩大横征暴敛,绝对不是为了放水养鱼。”

中央推新一轮财税改革 地方突刮税务倒查风

近期中共多地税务部门倒查一些企业涉及30年的税款,引发社会恐慌。在中共早已放风搞新一轮财税改革之际,这股倒查风引人猜测。(延伸阅读:中共倒查30年追缴税 分析:大量民企或倒闭

秦鹏表示,现在各地刮起的查税风,更主要原因是地方真的没钱了,中国真实的经济增长应该不是官方鼓吹的增长5%。“按照我们之前的测算,大概是接近-5%,这当然就导致来自企业和个人的税收大幅下降。”

他说,现在各地方政府只能通过杀鸡取卵式的查税,拚命盘剥压榨民营企业。

黄大卫表示,在2018年之前,各个地方政府都在卖力引资,互相竞争,往往抛出超低地价,或在税收方面进行违规的补助,现在开始倒查的部分,有可能是他们在过去的操作违规,但当时也没有文件约定,就变成企业漏税的责任。另一方面税务部门的权力寻租一直存在,也是各地现在要倒查税的一个理由。

黄大卫说,还有一个原因,中共靠不断增发货币、增加债务来维持政府运作,现在它想转成比较健康的方式,就是靠收税支配政府的运作,但是现在转换的时机不对。“现在经济已经下行,想这样转换有点不合时宜。这种倒查风,对经济来说有比较大的伤害。”◇

责任编辑:李仁和#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地方债难以为继 中共忧演变为全国危机
地方债形势严峻 中共频发“特殊债”救急
【秦鹏观察】中国GDP化妆术曝光 国九条难救市
中国各线城市房价环比跌幅创新高 中共急救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