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政治学者说大陆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

人气 2

【大纪元3月6日讯】(中央社记者吴显申新加坡六日专电)一位中国大陆政治学者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八零年代中期以前第一阶段的改革,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成功。

上海的复旦大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教授浦兴祖告诉“联合早报”说,五十多年以来,国务院的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经历过三个阶段。八零年代中期以前第一阶段的改革,处在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刚刚开始起步转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成功。 

  他指出,历史上国务院下设机构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个,人员五万多,是在一九八一年。那时副总理是十八位,个别部里的副部长二十八个。背景就是文革结束了,一是要开展经济建设,加强经济管理,很多班子、机构重新恢复。

  另一个是政治上的因素。文革结束,原来被“打倒”的人,政治上得到平反,官复原职。不少人受过迫害,身体较差,年纪也大,真正干事的还要有一批人。人员自然就多,副职也多。

  后来,一九八二年搞了一次机构改革,当时邓小平说了一句话:“精简机构就是一场革命”,试图用革命的精神来解决这个问题。

  浦兴祖分析说,在计划经济体制,或者计划经济痕迹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强调政府依靠行政权力配置资源,是全能政府的观念。政府既然要管得相当广泛和具体,机构和人员就不可能真正精简,精简了也会反弹。

  八零年代中期以后特别到九零年代初,明确提出市场经济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越来越明显,给后来的机构改革,提供了新的背景。改革进入第二阶段。

  中共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新思路,也成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样一个新的指导思想,在八零年代中期能提出来,动因倒不是在行政系统本身,而是经济体制向行政体制提出了要求。

  他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有力,其关键在于人的因素。行政职能背后就是权力,权力背后是利益。政府权力应该是谋公众利益。但实际上,同时可以为官员谋取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职能很可能触及官员的个人利益。所以存在这样的障碍。

  他表示,一九九八年,中共总理朱镕基亲自主持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当时的决心是很大的。但考虑到前述的各种因素,就不是个别领导人主观上下定大决心就能解决的。

  一九九八年改革以前,国务院是三万二千人,后来改掉一半,达到一万六千人。

  现在部委机构二十九个,连直属机构也就四十多个。部委机构减少了,直属机构是副部级。接下来肯定还要精简。

  浦兴祖指出,十六大后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进入第三阶段,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起点;第二阶段主要是由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现在是加上外部的推动。外部的推动,比内部的推动力度更大。

 他说,政府是国内的特殊权威,对政府提出的改革动力、压力,政府要改革他自己,革自己的命,触及一系列的观念、方式与利益,那是相当痛苦的。这样的话,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消减、化解、回避、绕开国内市场经济向政府提出的动力与压力。这种例子很多。(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曹思源纽约谈中国政改直选总统
大陆经济学者认为政改是大陆当务之急
鲍彤:向十届人大提出的四点意见
毛泽东秘书李锐批评邓小平崇拜权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