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翔:工程主义

万翔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17日讯】极权社会的一个特点是热衷于搞一个又一个的“宏伟工程”,如万里长城、金字塔、大运河等,无一不是在高度极权的体制创造的杰作。在一个长期存在的极权体制下,规模庞大的工程往往连绵不断,并与极权政权相伴始终。“工程”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各种有形的工程,如基础建设工程或献礼工程等。另一种是无形的工程,如肃反运动或所谓思想改造运动等。流行过的各式各样的“工程”,过去一个时期也叫“运动”,如政治运动、经济运动、文化运动等。在有极权传统的国家,无论是工程还是运动,都是在权力驱动之下所发生的大规模的社会行为,而极权主体则是各式各样工程的“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

权力是社会的第一影响力量,同时也是各种“宏伟工程”的最根本的驱动力量。极权主体之所以热衷于搞“工程”,大致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工程是极权主体实现权威诉求的道具

   权力的生命在于它需要不断被释放而且不能停止其运动。权力
   主体权力释放得越直接、越彻底,它从中所获得的快感体验也
   越强烈。有权力就必须要诉求其权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极
   权主体,更具有实现自己权威诉求的强烈冲动。权力首先表现
   为一种能量或力量。极权主体如果仅以人际控制来诉求自我的
   力量或能量,有时就显得太“小儿科”,还不足以从权力释放
   中获得生命的巅峰体验。权威的诉求不仅要见之于“人”,还
   要见之于“物”,也就是通过各种移山倒海、改天换地的宏伟
   工程,使“主体力量”通过“物”被对象化。这种被对象化的
   物,则成为它实现其权威诉求的道具。各种各样的“物”,亦
   即各种“工程”,往往在外观上表现出宏伟、庄严、气势磅礡
   的审美特点。这些特点与极权主体的精神气质,往往具有内在
   的一致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与权力的精神气质具有内在的
   一致性。与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如说“建筑是凝固
   的权力”。各种庄严神圣的工程成为极权主体神圣不可侵犯权
   力的象征。

(二)工程可以为极权主体带来权力的展场效应

   权力的释放和权威的诉求都要求有其受众。受众越多,权力体
   验越深刻,权威感也越强。一般情况下,极权主体所能直接控
   制的下级是有限的,即权力的直接作用对象很有限。极权主体
   拥有无限的权力,但权力的直接作用对象却极其有限,为了弥
   补这一缺陷,使权力释放极大化,通过搞大规模的工程,使绝
   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裹挟进权力的“系统工程”里,工程成为
   它尽权力表演的舞台,而观众则是数量庞大的民众。各种工程
   在民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中,极权主体的权力表演达到了
   山呼海应的效果。

(三)搞一些宏伟工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极权体制的合法性

   由于极权是工程的根本驱动力量,所以很多工程的上马,往往
   反映了极权主体的个人需要和喜好,并不具备很多的实质功能
   和民生意义,但也不排除有很多工程在创造就业、扩大内需、
   服务民生方面能起到重大作用。这也使许多工程的上马师出有
   名。通过工程,它炫耀自己的政绩和英明决策以及为民服务的
   宗旨,并以此换来民众对极权体制的认可,增强其执政的合法
   性。尽管由于极权体制的固有缺陷,即使是这样一些工程,很
   多在最后也变成了富官工程或豆腐渣工程,因为极权体制下,
   权力主体的极端权力诉求,往往导致政府和政府官员的行为过
   剩,并最终导致工程的低效和不可遏制的腐败。此外,社会的
   重大工程还能转移民众对政治过程的注意力,减少民众对一些
   敏感政治事件的关注度,减少极权体制所承受到的、来自民众
   的不断增大的压力,同时释放在极权体制下不断堆积的社会焦
   虑和社会能量,缓和社会紧张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些
   重大工程又起到了社会的“减压阀”的作用。

所以,工程成为极权主体手中的一张牌,并能依自己的需要而发牌。工程不再仅仅是工程,而是超越了工程的原始本真的意义,变成了工程主义。

──原载《民主论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张伟国:缺乏统一性的中国法制
刘青:网络科技不会独厚权威
命运的迷雾﹕邓小平的八字(上)
孙文广:反战者成了萨达姆的希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