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五○年代的港都

自由时报记者许敏溶高雄报导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6月24日讯】走进红毛港村落,看见三间或五间的房子为一条龙或三合院,低矮的红厝瓦群,让人有置身五○年代台湾的错觉,反倒是驶过的机车,以及聚集闲聊的外籍新娘,显得相当不搭调。

 相传三百多年前,红毛番(荷兰)人曾在此活动,因此被命名为红毛港,不过至今能证明荷兰人曾留下足迹的证据相当薄弱,只有在大林蒲凤林宫内一座三百余年历史的外国船钟。

 红毛港位在高雄第二港口南岸,过去与旗津连成一狭长型半岛,1967年第二港口开辟与“限建”政策,让隔离在临海工业区边缘的红毛港居民受到影响,人口逐渐外移与老化。尤其是五○年代迁村计划一直延搁,原本应该夷为平地的红瓦厝幸存至今,大片的红厝瓦造就今日红毛港特殊的风貌。例如太原王宅就是红毛港五间大厝的建筑经典。

 此地的鱼、虾苗养殖业曾经冠于全台,巅峰时期曾供应全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鱼、虾苗,兴盛的鱼虾苗养殖场还造就专门“数虾苗”为职业的“打虾仔”。

 “打虾仔”是当地特有行业,业主雇请眼明手快、心算、反应极佳的渔村子弟,为他们计算虾苗的数目以计价。

 目前居民只有二千多人,中年人多为从事捕鱼以及中钢、中船等临海工业区劳动工作,老人还是占大多数,倒是这些年来,来自菲律宾、大陆、越南等地的外籍新娘成为红毛港另一新兴族群,总数共有二百多位,当地人还称最多外籍新娘出现的菜市场为“小联合国”。(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深圳首个人才专卖店将开张提供上千职位
浙江温州海难十一人失踪
中国外交部避谈日本阻挠保钓人士宣示主权
货轮满载680吨炸药 被希腊查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