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池爱壶成痴 评鉴古物稀少就是美

人气 43
标签:

【大纪元10月1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慧敏台北10日电)徐志摩说,“数大便是美”;但对台湾中华文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林池而言,古董文物不要多,只要有一只就够了。

“稀少”是他收藏的最高原则。擅长书法、绘画,搜藏无数的林池,在众多的搜藏品中,特别钟爱壶。他认为,“壶”音与“福”接近,收集“壶”仿佛将所有的福气都集于一身,是一件快乐的事。他徜徉壸中天地,盼望福气随之而来。 

林池为茶壶区分为古朴、华丽、文人雅士、实用和宫庭五大类,他个人偏爱古朴和宫庭两类。在他所收藏的各式各样的壶中,明末素身壶是由紫砂泥一片一片拼镶,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呈现十足古朴韵味,市面相当少见。

他还拥有一只一九八五年出土的临汝窑青瓷投壶,所谓投壶是古人射箭、游戏所用的器具。林池的这只投壶是将金银翡翠和玛瑙捣碎上釉烧制而成,烧制技巧虽不是很好,但整个壶身看了就让人喜爱;而且,重要的是,它“稀有”。

另外,宋赣州窑钧釉鼓丁鱼篓纹小罐,竹刻之精细,令林池叹为观止,紫砂五彩山水,壶身画着唐宋山水画,从壶底可看出作者是清初的清德堂,这是林池最喜爱的壶,喜爱的原因也是“稀少”。

他也藏有不少清末民初紫砂壶,例如裴有民紫砂石瓢壶,是嘉庆时期石瓢壶的改良,比较圆润;王石耕制的桥扁式紫砂壶,密度甚高,流、钮、把的配合比例恰到好处,线条也更为理想,一般人也不常见。

林池说:“要收藏,就要跟人家不一样。”在他建立的古物收藏原则:“真、善、美、精、巧、雅、稀”中,“稀”具有举足轻重的角。这与管理心理学分析艺术家只关心“独特性”的说法也不谋而和。“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收藏界发挥到极致。

因为稀少,所以,收藏家不轻易将藏品示人。林池说:“想要看我的东西不容易。”他说,他的原则是尽量不让自己的藏品“曝光”,一旦曝光,就容易被“盯上”,而不管被盯上,对自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他说,其实,有实力的收藏家都不愿将藏品曝光,所谓收藏的“藏”,说穿了就是“藏起来”。

另外,林池认为,“没有学术研究,古物就没有生命”。他说,研究可让文物与生活息关系,文物就有生命力,让古物更灿烂。

他说,研究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印证所学与出土文物是否相同,进一步认自己收藏的东西是否正确?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林池曾在大学开设艺术欣赏课程六年,六年来他对“教学相长”四个字体悟至深。

毕竟,靠着研究,出土文物见识多了,自然就会分辨,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果然是教学相长。

从多年的把玩经验,林池逐渐发展出他的一套收藏心理学。看到一件古物,用手触摸,经过知觉的刺激,就产生了喜爱,进而想要拥有;要拥有就得付出代价,尤其是单一文物,绝对不会只有你一人个人喜欢。

但要如何取舍?林池说:“古董、艺术品、金钱,认知要平衡”,也就是说,不一定要花很多的金钱,才能购买到最好的古董或艺术品;权衡轻重后,经过“静、定、慧”,再下手。“静”是明智的抉择,“定”为理智的分析,“慧”则要靠后天的学习。

相关新闻
小泉邮政私有化改革困难重重
台铁古董蒸汽车重现江湖
欧系内衣用色强烈以丝绢展现华丽古董风采
巴黎古董展  两钻石被窃价值一千四百多万美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