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物的染料争议

人气 20
标签: ,

【大纪元11月24日讯】古时候,人类要从大自然中取得紫色颜料非常不易,紫色因此十分昂贵,也引发出史书上记载的“齐桓公衣紫”一事。古希腊、罗马人染色或绘画时,以茜草素制造紫色,但颜色偏红;古意大利、印度和波斯人以混合红蓝的调和色取得紫色。直到一九五○年后,人类才开始使用化学方法合成紫色。一九八○年代,科学家在研究超导体材料时,偶然间获得一个副产品——硅酸铜钡(BaCuSi2O6)并称它为“汉紫”,这种物质在自然界中从未被发现过,即使透过现代人工合成技术,也很难取得。

奇妙的是,曾在中国研究彩绘秦兵马俑保护工作的德国巴伐利亚文物保护局专家,一九九七年于台湾参加文物保存维护研讨会时说:“研究发现,汉蓝色(Han Blue,BaCuSi4O)与汉紫色(Han Purple,BaCuSi2O6)是在敦煌石窟壁画、彩塑以及秦俑身上已被普遍使用的彩色染料。”

这项讯息令专家非常惊讶,因为古代交通及资讯不发达,颜料应多为就地取材;更何况,硅酸铜钡的人工合成技术是近年来才问世的科学发现。

这种当代才发展出来的人工染料竟出现于古代文物,美国也有个例子,目前仍然争论不休,那就是文兰岛地图(vinland map)真伪之争。这张绘有美洲大陆的文兰岛地图,据称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六十年前所制。

一九五七年,这张长四十公分、宽二十八公分的羊皮纸地图,于瑞士日内瓦的一间书铺中现身,没人知道在此之前它归属于何人。地图上在欧洲、非洲及远东地区的西边,注记着“极为丰饶,甚至生长着葡萄(vine)的新大陆”。

美国马里兰州史密森尼材料研究及教育中心的欧林(Jacquelin Olin)等人,于二○○二年发表这张羊皮纸的碳14定年结果,显示此羊皮纸的年份为公元一四三四年的前后十一年。显示它确实存在于十五世纪,而哥伦布极可能已对这张地图略知一二。

打从发现这张地图开始,批评人士便称其为冒牌货,最大的反对理由就是:“绘制地图的染料需人工合成技术,而中世纪欧洲并不具备这种技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布朗(Katherine Brown)与克拉克(Robin Clark)指出,这张地图的墨水是一九二三年以后的产品。因为墨水中含有锐钛矿(anatase; TiO2),一种自然界中罕见的含钛矿物,仅见于二十世纪后的染料中。

欧林为证实她的假设,便用中世纪的方法制作中古欧洲使用的鞣酸铁墨水(iron gall ink),发现其中确实含有锐钛矿。

但地质学家陶威(Kenneth Towe)说:“用鞣酸铁墨水所绘成的地图上理应含铁,但这张地图上几乎没有。”欧林回应,铁可能由于墨水变质而消失,但认为应对其他许多含钛的墨水做更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指出,这张地图的墨水中含有铜、锌、铝与金,也与许多中世纪制品吻合。但又立即受到其他人驳斥。

相对于命运多舛的文兰岛地图,中国的汉蓝与汉紫染料之争可说是风平浪静多了,因为它是直接从秦始皇的陪葬坑采样,所以毫无争议。假使染料是从某北京古董商的古玩中采集的,必然会被指为现代的伪制品。──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全球芯片封装龙头日月光:将扩大美日墨产能
这些人为何长寿?专家:他们有九大力量
太空垃圾砸到美佛州民宅 屋主向NASA提告
【名家专栏】专家对人工智能革命的忧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