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日记:少数民族代表

标签:

【大纪元3月8日讯】BBC记者蒙克发自北京: 中国的历次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都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开幕时我看到了蒙、藏、回 、朝鲜、裕固、东乡、侗等民族的代表。这些代表因为都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所以在人群中十分容易辨认。中国媒体记者让穿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代表在大会堂前并肩合影,传达民族团结的信息。 看得出来, 许多代表的民族服装的装饰性已经多于生活性,这从衣服的质料、 款式以及长期叠放压折上完全看得出来。不过一些西藏代表,还有来自新疆的西部蒙古和哈萨克代表的着装派头上仍然可以看出那些长袍仍然属于生活服装。

在大会做民族语言翻译的两位穿蒙古袍的翻译告诉我,蒙古族代表中仍然有4个人需要翻译,其余9人不需要翻译,但是通蒙语。他们说,大会代表对民族 语言翻译的要求逐年减少,还调侃说那是好事,说明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中午时,我问走出大会堂的一位藏族女代表,她是名中层干部,她说这次大会的藏族都通汉语,不用翻译。

第二天,我见到来自新疆的卡尔梅克蒙古人夏立宛先生,他是新疆的政协代表, 新疆佛教学会会长。他从前是活 佛,在青海塔尔寺不远的地方有过自己的寺庙。 夏立宛通藏、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等七门语言。说到民族语言, 他说新疆的情况要好于其他民族地区,在新疆的蒙古族的民族语言保存情况要好于内蒙古的蒙古族。据他讲,新疆以前共有140座藏传佛教寺院,文革后到现在仅存30多座,不过这些寺庙仍然在发挥宗教作用,不象内蒙古的佛教寺院,宗教功能早已让位于旅游观光的作用。

因为最近中国历史学者发表研究,认定古代朝鲜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引起 韩国和朝鲜学者、甚至民间的反对,所以我特意向一位身穿鲜艳朝鲜长裙的女代表 提出有关问题。因为中国历史学者的立意在于,凡是历史上在现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领土上生活过的民族,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所以我问朝鲜族女士:如何看待大的(跨越国界)朝鲜民族和大的中 华 民族概念是否有冲突? 她听问题先是一愣, 然后马上细看我胸前的记者证件。 显然她不期望国内媒体会如此提问。中国有50多个官方认定的不同民族,包括中国诸民族的中华民族概念不是没有争议。

周六,人民代表、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起草提案,建议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中国法定假日。此议案受到许多代表支持。中国传统节日,如五一国际劳动 节、十一国庆节,同阶级以及革命含义相关,超越了民族的局限;而元旦是西化节日,中国新年也是其他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虽然案中提及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仅局限于汉族,但议案据说是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提出,占人口大多 数的汉族自然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

本次人民代表大会要修改宪法,强调保护私 有财产,从前阶级专政的国家特征正在消失。在阶级观念淡化的同时,似乎少数民族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越反越腐败 中国八成三盼认真解决腐败问题
台对温家宝恢复对话提议不以为然
伍凡评吕加平案:江做坏事多 百姓不答应
BBC两会日记:代表关心的议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