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领养的孩子能否把根留住﹖

人气 13
标签:

【大纪元6月7日讯】(大纪元记者吴尚﹐欧阳宇编译报导)愈来愈多从中国领养小孩的父母试图给予他们孩子的不只是家庭与爱,还包含文化和语言。去年,接近6,900个中国小孩被领养进美国家庭—这一个数目比从前任何一年都多。这个现象部分肇因于中国政府忽然政策改变﹐开放新的机会给领养家庭,以及在美国部分地区有愈来愈多人愿意接受多样性与种族混合的家庭所致。

帕拉阿图(Palo Alto)线上周报5月报道﹐一个当地的领养方面的专家表示:在加州湾区,国际领养已经几乎变成主流了。位于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湾区领养服务(Bay Area Adoption Services)主任(executive director),安德莉亚 史卓威克(Andrea Stawicke)说:“这样的改变颇具戏剧性,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做这件事,这已经变成文化中可接受的一部分。”虽然透过领养的方式可以带来许多为人父母的乐趣,但是这样的领养风潮,也带来了一连串新的挑战。最主要的问题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如何抚育从另一个文化背景出生的小孩呢。而且当这一个国家是中国,而且这个小孩是不同种族时,在维系他们的小孩与其出生地的关系上,父母亲们该负上什么样的责任呢?

多年前,当爱莉西斯-汉弥尔顿(Alexis Hamilton)与她快十八月大的女儿莉亚(Lia)在儿童博物馆与动物园玩时,有一个小女孩走了过来。这四岁的小女孩疑惑地看着爱莉西斯与她的女儿然后说:“你的小孩有着中国人的眼睛。”她凝视了一下然后又说:“你没有中国人的眼睛。”

汉弥尔顿愣了一下,然后向她解释说莉亚是从中国领养来的。这样的场景,或类似的场景,无疑地引起了湾区数百家庭的共鸣(rings a bell)。这是因为愈来愈多的个人与夫妇—像汉弥尔顿与她的丈夫唐纳德-格陵﹐在过去的十年内从中国领养小孩。

问一下洛萨托斯市(Los Altos Hills)的居民爱咪-沈(Amy Shantz)与她的妹妹阿曼达(Amanda)关于种族认同的问题,他们会说他们是华人。“我在中国出生,我的爸爸妈妈是美国人。”爱咪解释。在2001年,美国的每四个跨国领养的小孩中就有ㄧ个是在中国出生的。中国居于各国之冠。

这与十年前相较有很大差异。在当时,中国只同意61个领养个案给美国。然而,在1992年制定的领养法打开了这个国家之门。在中国人口控制政策下的自然结果是,有愈来愈多多于中国政府所规定的小孩在中国出生。

当地的数字反应出国际情势。湾区领养服务(Bay Area Adoption Services)是湾区处理跨国领养个案的12个服务社之一,从1991年已经为当地的家庭办好500 例的中国孤儿收养案。

但这一代的收养父母与上一个世代相较,在方法上有明显不同。研究韩国被收养者之生活的南希(Nancy Ng),是“帕拉阿图领养支持团体家庭领养回应”(Palo Alto adoption-support group Families Adopting in Response (FAIR))董事会的一员。她说:“在过去这是不一样的。过去收养小孩有一种强烈的‘援救’的感觉,也没有今天在收养小孩后,还想要在孩子生活中保存祖国文化。”南希说:“过去他们有一种信念,就是如果你够爱小孩,很多事情都是很好解决的。他们被我们收养,然后变成美国人。他们会生活的很好。这样的心态是,这些小孩会成为我们的一员。”

然而,对这些被收养的韩国小孩的研究以及他们自己写的文章显示,以单独的亚洲小孩的身份在家里,甚至是家乡中长大,仍然比他人所预期的困难许多。在1999年由纽约的埃文.唐纳森收养学会(Evan B. Donaldson Adoption Institute)所做的研究中,一个韩国被收养者写道:“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是受困于亚洲人身体内的白人。”这项对170位被收养者所做的研究显示,很多人对于他们的种族认同感到困惑。在成长过程中,超过三分之ㄧ的人会认为他们是白人,而非韩国人/亚洲人,美国华人。到成年后,这一项数值比会反过来。大多数人会认为他们是韩国人/亚洲人,或韩国华人—尽管有11%的人依旧认为自己是白人。这份研究同时也显示出大多数人长大之后会试图去学习他们的传统文化,从加入韩国社团到学习韩语。有一些被收养的韩国人写下了他们被收养的愤怒,那种孤立感与疏离感。

另有些人则采取另一种较谨慎的态度来衡量在美国与在南韩长大的利弊与优劣得失。这样的经验使得专家们与家庭审慎面对文化认同此一课题,在养育一个具有弹性的自我上所扮演的角色。

南希说:“由于‘领养支持团体’增加与父母彼此交流的结果,父母逐渐意识到尊敬小孩出生地国家与在教养过程中给予他们出生国家的文化知识是有必要的。”

南希说,虽然韩国与中国文化不一样,从这两个国家领养小孩还是有一些共通点。最明显的是,当这些小孩被白种人领养时“很容易认为他们不是领养家庭的一部分。”

有了这一部分的知识之后,领养中国小孩的父母采取了另一种积极的方法来教养他们的小孩。父母可以在不断成立的支持团体中交换意见与分享经验。一个名叫领养中国孩童家庭(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的团体,有超过3,000个家庭的会员而且分会遍及国内。其中一个还含扩南湾与半岛。

汉弥尔顿坚信种族认同是很重要的。在回忆她的童年时说道“在我的童年里,每个人都是白人。你是什么种族很重要,否定这一点的父母是在某些方面破坏亲子关系。”

同样地,阿曼达与艾咪-沈的母亲西蒙(Jo Simon),在西维吉尼亚州的乳品制造农场长大的,那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多文化湾的世界。她很支持一个社工人员曾给的建议:认清种族差异,而不是将它束诸高阁,并创造一个尊重孩子出生地文化的的家庭环境。

在阿曼达、艾咪及其他几个从中国领养的小孩所上的国际学校里,在标准的小学与中学课程之外,还安排了沉浸式中文课程(Chinese immersion program)给学龄前至八年级的学生,内容有华语、中国文化与艺术。

这个于1996年设立的中文课程是加州硅谷最早的沉浸式中文课程,此课程之设立补充了该校于1979年设立的法文沉浸式课程。

最年幼的学生在一个80%说中文与20%说英文的环境中学习。在小学,学童参半的听与说中文。到了中学,因为其他学科加入课程的关系,说中文的机会降至30%。

西蒙(Simon)很高兴他女儿的进步。他们可以依着所交谈的对象而在中英文中自在的切换。女孩们说,中文是在学校中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艾咪很谦逊的说自己的中文程度:“还不赖,但也不是顶好。”

最近,汉弥尔顿的大女儿﹐九岁的莉亚,被要求翻译在他学校内两位家长间的讨论。这两人一个只会说英文,另一个则只会说中文。莉亚觉得挺有面子的。

汉弥尔顿很骄傲的说:“事实是,当领养父母是很令人满意、很棒而且很特别的。”“特别是你领养的是不同种族的小孩时。”

一些养父母深信他们必须给他们的小孩文化方面的教育,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采用同样的方法。一年前﹐网络论坛“Adopt.com”讨论对于教养一个跨国领养的小孩的传统文化意识的价值这一议题上,有很多不同意见被发表出来。有些人持正面态度而有些人则认为安排文化教育的课程是小题大作。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最近的趋势只是个社会实验,因为最近的这一代还未长大成人。不论大人做了多少教育上的努力,孩子本身是教育的原因之一。

一个帕拉阿图的单亲母亲,泰瑞-罗勃兹(Terry Roberts)说,文化教育对于她领养的九岁的女儿卡门来说,一直都是个挑战。罗伯兹本身研究中文,她又说:“我的态度是,在孩子还小与有能力吸收时,能给多少中国文化就给多少中国文化。”

就像其他的女孩,卡门上中文的学龄前幼儿班与私立的双语幼稚园。然而,几年之后,罗勃兹将卡门转至当地的公立小学。部分原因为卡门的偏好,而部分是因为经济上的考量。现在卡门上每周一次的放学后中国文化课程。但是罗勃兹说他女儿一直跟她说她不想上了。但罗勃兹很坚持。

她总是必须做一些跟文化相关的功课,可能是跳舞或艺术。从我各方面所接收到的消息得知,在小学与中学有太多规则必须遵守,而且是一板一眼的。但等她长大一些,她就会需要中文与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这些教育是为那时候准备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纽约地区FCC年度中国文化日
无畏小女人战胜强暴者
荷兰家庭所领养孩子三分之一来自中国
领养孩子只限于异性恋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