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来人间的神国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29日讯】

魂萦美索不达米亚的旧梦

偶然也是必然。不只邂逅,更是归乡。如同人间的神国,在美的惊叹中宁静我的灵魂。如同亲自沐浴在两河流域的永恒之光。在公元两千零一年的台北,我来到历史博物馆,重温了六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旧梦。感觉到和身边的观众似乎一起生活在几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仿佛前世今生的缘分,牵引我们短暂相聚在人间神国的遗容。心情是虔敬的,面容是肃穆的,思想是如星般闪烁的照耀,意念空明。只是,唯物的都市中我们辨识不出彼此。不变的是眼前依然的景物,诉说这个人类古文明的辉煌。

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发现虔敬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砖块壁板:行走的狮子》。鲜艳的色彩、威猛的雄狮形象,一股强悍的生命力迎面而来。这行走的狮子并不是唯一的动物造像,有些并不是人间的物种,而是造型奇特的异兽。我不禁好奇:古代各民族都留下一些珍禽异兽的造像。中国的龙凤麒麟、埃及的人面狮身像、希腊有人兽合一的许多形像,如人鱼就是一例。在两河流域文明中,也有一些象征神的动物成为被崇拜对象。这些动物的造像都有一种威严的气势及文化上特定的意涵,我们很难将他们和凡间的动物划上等号。像现代的米老鼠、唐老鸭、加菲猫就文化上的意涵只是商品,远逊于古代文明中的龙、凤、麒麟、狮等亦人亦神的文明造像。我惊讶于古人的心灵世界。

往里面更深入地走进去,我们似乎到了神的国度。不是我们现代熟悉的佛教、道教、基督教,也没有什么繁琐的仪式。但是当时人对神的虔敬感染我,只是一个真信仰的心,即使是不会说话的石像,也感动着几千年后的我。那种对神的信仰明显地表现在每一个人物的造像上,它们几乎都是双手交握置于胸前,自然站立,面带祥和之意。我站在《古迪阿王祈祷像》前凝视许久,在他身上发现一种现代人不会有的诚敬之心。古迪阿王(B.C2125-2110)带起苏美的复兴、建造五十屋、大兴神殿。可是这样一位王谦卑地面对神,并留下这么一座石像,我不禁为自己的狂妄自大感到脸红。

我也和大家一样好奇于《卍字与箭雨形十字装饰的深碗》。这个卍字符不是佛教的东西吗?怎么会出现在六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呢?到底那时的人信仰的是什么?和佛教有没有关系?古迪阿王信仰的是谁?又为何这个卍字符没有继续留传下来?希特勒又是怎样盗用这个符号?这些谜般的问题会有答案吗?关于古文明我们知道的真的太少!我的心中疑问多如天上的星晨!

举世闻名的法典

来到《汉摩拉比法典》前,虽然是复制品,也有一股威严。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这样一部法典,也有着浓郁的宗教意涵。和今天人所制定法律全然不是一个概念了。高两百二十五公分黑色玄武岩的最上方,刻着代表司法保证的太阳神夏玛希,将象征国王权威与无上至尊的环与杖伸向汉摩拉比,那就是这部法典的依据,因此法典的序言及结语都说明权力来自神。这和中国的君主解释自己为天之子有着相同的逻辑。

我突发奇想:既然法来自神,那自然不能凭着人的喜好更改。所以,要刻在石碑上,要是石碑不碎了,法的内容就会保留下来。我感觉这种对于神所定的律法的重视,才是真正的法治精神。现代人透过议会制定法律、增改法的内容,然后印成书,其实是降低了法律的神圣庄严,法的地位已经不如人人从心里相信神的时代。

走出了国立历史博物馆,我又回到了一个现实的国度。差别在哪呢?我只是短暂地浏览了一圈,就有一种宗教似地体验。现在到一些宗教场所去都不会有那么贴近神的感觉。我猜想:他们是因为真正地信仰而祥和宁静。而现代人似乎是为了某种目的,包括为了祥和宁静才去信仰。我不只是欣赏古文明,甚至还上了一课《人生哲学》。知性的、艺术的、灵性的一次丰收,我无比地充实美好。愿你也能一起来重温一场文明之梦。

(文章来源:寻古奇侠录)(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炎帝幼女女娃溺死后化为精卫鸟,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麻姑成仙后,曾经历东海三次变成桑田。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为什么如此幸运?蒋家与布袋和尚的奇特缘分……虚云和尚凭借什么,收服了民国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翠碧如绢的蕉叶,可入诗、入画,是传统艺术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闺秀,以此为名号,在良辰美景中结社唱和、赋诗填词,为当地带来一幕幕文化盛宴。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园诗社。
  • 明末的某个烟雨时节,苏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现了一位揽胜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骤雨,他躲进一座庄园,却驻足在庭院中,凭栏观鱼,困倦之际忍不住沉沉睡去。当晚,庄园主人就梦见山中别业,有神龙卧于栏杆。次日清早,主人亲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 岸上有一栋高楼,半夜里,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烧,楼中人张惶呼叫,乱成一片。林孝廉忽见一个少妇,只穿内衣短裤,从楼上坠入船中。林孝廉见少妇衣不蔽体,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长袍拿过去,给她盖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进船舱休息。自己则挑灯站在船舱外面,守护着她。
  • 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车出游,冯诞备受恩宠与北魏孝文帝同车而行。
  • 10岁就当国师,受到三朝统治者礼遇,他到底是得道高僧,还是政治和尚,一件事揭开谜底。
  • 天启年间,大明国运走向没落。仕宦书香之家,尚能享有片刻闲适安宁的天伦之乐。在大学者王思任家中,聪慧婉丽的三小姐正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清白的家风,渊博的家学,将她塑造成标准的才女。三小姐天生几分伟丈夫气概,竟不似一般的江南闺秀。在后来国仇家恨、命运浮沉的考验中,她仍然坚守着忠孝节义,在苦难中构筑了她的文学世界,并将那不让须眉的性情贯穿一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