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灵:大陆房地产开发为什么无法刹车?

—— 经济调控中第一轮博弈评析(二)

湘灵

人气 2
标签: , ,

【大纪元9月18日讯】今年初,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发表《中国房地产发展与金融支持》报告,估算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商业银行信贷,使得房地产投资的市场风险和融资信用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

  中央政府(亦即中央银行)虽然一再强调,在这轮经济调控中,要“把住两扇大门:信贷投放与土地供给”,延长土地市场专项整治时间,以减缓投资过热,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从总体来看,全国的商品房价格呈现稳中微升的状况。

  用货币政策作调控手段,只要提高利率,效果立刻显现;只要停止贷款,许多在调控范围的项目就从银行贷不出钱。而房地产的调控与货币政策的调控有完全不同的特性,这主要由两点决定:

  第一,目前的政策只能调控土地供应的增量,却无法减少房地产开发商掌握的土地存量。目前中国整顿土地市场的一条重要举措是“停批半年”,表面上看来似乎一点弹性都没有,但是有数据统计表明,全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手中至少掌握着可以使用两到三年的土地储备。这说明由于土地供应的特殊性和滞后效应,这种经济调控手段实际上不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房地产利益已经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GDP目标以及官员们个人私利紧紧结合在一起。 这与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观念有关,中国官场流行的口号在上世纪80年代是“市长要抓菜篮子工程”,在90年代则变成“抓市政建设”,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官员为了树立自己的政绩,都大兴土木,上马“城市形象工程”。但城市市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土地批租成了地方政府获得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这导致土地价格循环上升。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房地产业的繁荣兴衰,已经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据资料表明,2002年,全国土地有偿出让总面积为8.74万公顷,出让总价款为1938.36亿元,比上年土地出让总价款增长了33.15%;截至2002年底,全国国有资产为36万亿元,土地资产就占了25万亿元。许多城市依靠出让土地而获取的财政资金,甚至超过了地方财政的50%以上。北京2003年的GDP增长有30%以上来自房地产。同时,北京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有50%以上来自房地产。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的调查报告亦表明,2002年,江苏省共计供应土地15938.27公顷,获得土地总收入455.39亿元,其中出让土地14447.22公顷,收取出让金454.58亿元;租赁土地1171.27公顷,租金7323.65万元;其他供地方式获取的土地收入为755.54万元。 该省通过征用农民土地再出租土地使用权获得收入最多的是苏州市,2002年苏州市出让土地4441.32公顷,获土地出让收入151.87亿元,占该市财政总收入的52.22%;其次是南京市,共计出让土地2179.65公顷,获取出让金83.39亿元,占该市财政总收入的57.88%。    

  上述资料表明,地方政府其实正是地产市场和房价上升的主要推动者。一个房价持续上升的房地产市场,显然是各地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利益所系,这也是经济调控下中国房地产价格始终降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对此,央行其实无奈其何。

  与前几次宏观调控不一样的是,以前几次调控,中央政府的权威仍在,政府智囊及官方经济学家们意见在大目标上比较一致。而这次调控以信贷资金收缩与控制土地供给为主,标识着这次调控实质上针对收益地方化、部门化甚至个人化而风险国家化的问题而来,中国、工商、建设、农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最终仍由中央银行“买单”就是表现之一。但各利益集团针对经济调控的态度却与以往大不一样,不仅地方政府阳奉阴违,各有自己的小算盘,连政府智囊与众多经济学家也因其所依附的利益集团不同,而各吹各的喇叭各唱各的调。

央行想通过奋力一搏,争取时间与机会,减少银行坏帐,提高中国银行系统的国际形象,再通过海外上市转嫁风险获得解脱之道,但利益集团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却使这奋力一搏难以收效。这点表明,目前在中国政治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分利集团,这数万亿之钜的银行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付出的执政成本,只不过这笔成本的最后支出者却是整个国家的民众。

(华夏电子报〕(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湘灵:中国近期为什么频频大曝外资的丑?
湘灵:SA8000社会标准刺痛了中国哪一处?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