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博物馆–矿石收藏

大器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22日讯】澳洲博物馆的矿石收藏可以上溯到1830年成立之初。当时的几个地质学者和矿物学者作为理事管理着收集来的物品。其中包括了来自英国,欧洲,美国的不同地区,收集年代包括包括1860,1878和1880。它们中有许多品质极佳的标本至今仍在展出。这里是几个值得记录的重要年代:
1859年聘用了第一个有矿物知识的雇员,
而直到1881年才有了首个矿物学者和馆长。
1895年博物馆首次拥有了来自断山的标本,
1922年南极探险家道格拉斯茅森捐献了博物馆的首个南极标本。
在1887到1901年间,博物馆的标本收集和前期相比有了大幅度增加。
1995年获得的阿尔伯特查普曼的收藏是过去65年来最出色的。

今天许多天然宝石为改善外观和商业价值进行过加工。为应付庞大的市场需求,对宝石加热以改变其色彩意见是行内司空见惯的做法,而有些是由模仿地球自然放射线照射来达到。只要这样的效果是安全和永久的,可以不必告知客户。但有些不良商人借此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也时有耳闻。在美国就有过不良商人把小粒钻石放在盒盖有放大作用的玻璃盒中,标以同样大小真实钻石的价格通过邮购卖给贪小的客户,结果贪小便宜吃大亏,官司打到法院,法院判那商人胜诉。先不论法院判决是否公正,这点教训就够人警惕的了。

对钻石进行镭射钻孔,修补破损的钻石,红绿宝石;以及对低质量宝石进行散射加工,还是倍受争议。在出售这类加工后的宝石是必须告知买家,而价格也应相对低廉。有些加工过的宝石需要额外的照顾和保养。佩戴时也要格外小心。要是我就不买这类宝石,干吗买个主子来侍候?因为有些有机物也被列入宝石里。例如琥珀,珊瑚,珍珠,象牙就是常见的几种。

大多数矿石在漫长的形成过程里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可能是被主晶体包裹着的细小晶体,也许是一头因为荒不择路而永垂不朽的昆虫,又或许是一片树叶,一滴水珠,一个气泡。宝石学家把它们统称为“内含物”。在博物馆的藏品里有一块来自波罗的海地区的琥珀,含有橡树花粉丝,据鉴定是大约2到4千万年前某个春夏之日,掉落到黏稠的树脂里形成的。内含物有时可以鉴定出宝石的来源地区,是否天然,并为其增值。

那麽这些标本是如何收集来的呢?有野外考察时采集的,有捐献的,有购买的,也有交换而来的。有些非常有价值的标本还给捐献人带来税务方面的好处。许多时候这是博物馆获得高品质贵重矿物的不二法门。如果资金允许,博物馆也会购买某些标本,当然这取决于这些标本在优先名单上的位置。本国的标本研究和可看性自然是最重要的选择依据,然后考虑增加收藏的全面性;接着才是特定的专题。不过对有独特经济和陈列价值的标本,尤其是那种今后可遇不可求的珍品,产地就无足轻重了。在管理矿石藏品时会发现有的标本有重复的现象,博物馆就拿来和其他机构,个人交换自己想要的,相当数量的陨星标本就是凭这种 “以物易物” 的原始手段换 来的。结果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