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洛:三峡工程造孽 三峡工程杀人

王维洛

人气 44
标签:

【大纪元9月22日讯】三峡工程永不可建
——2004年四川、重庆洪水灾害证实了黄万里先生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前言
1983年7月,洪水致使安康城的水位上升19.4米;2004年9月,洪水致使达州城的水位上升18.7米;2004年9月,洪水致使开线老县城的水位上升20余米。显然是由于下游河槽被砾卵石淤高,致使洪水位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涨高。黄万里先生第一个研究了川江砾卵石淤积的问题,并指出这是三峡工程永不可建的原因。2004年四川、重庆洪水灾害证实了黄万里先生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一、川江的河流特点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宜昌以上干流长4500余公里,流域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众水汇涪万,瞿唐争一门,这100多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地表径流都通过长江三峡。

三峡库区从三峡坝址三斗坪到重庆市朝天门码头,长600多公里,也称川江。这一河段是典型的峡谷型河道,两岸是高耸峻峭的岩石,河道狭窄。三峡只是从宜昌南津关到奉节白帝城这一河段,由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组成。从三峡坝址三斗坪到奉节白帝城,只占了两个半峡谷。从三峡坝址到重庆市实际上有十三个著名的峡谷,而有的峡谷又由数个峡谷组成。这些峡谷的河道宽只有200到400米,就是600多公里长的三峡库区,其平均宽度也只有1000至1100米。狭窄的河道对宣泄洪水十分不利。长江上游一些支流的河段也具有川江的河流特点。

清华大学水利系施嘉炀教授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一书中指出∶实际上水库沿程各处的水位是不同的。特别是狭长形的山谷水库,在发生洪水时,回水上翘影响特大。因而在同样的洪水过程情况下,狭长形的水库其进口上游淹没的高程和距离都比宽广的水库为大。

二、黄万里教授∶三峡工程永不可建

笔者曾向黄万里教授请教三峡水库对上游地区、特别是对重庆的淹没问题,黄万里教授专门寄来“关于长江三峡修建高坝可行性”一文的列印稿,这篇稿件在中国大陆竟然没有一家报纸杂志敢刊登。

黄万里教授在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三峡大坝修成之后将使金沙江与四川盆地下来的河槽中的砾卵石和部分泥沙在重庆沉积下来,形成水下堆石坝,堵塞重庆港,其壅水将淹没合川、江津等城镇(合川、江津为重庆上游的城镇),殃成数十万人淹毙的惨剧,此坝永不可修。

为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黄万里教授以丹江口水库造成安康县城被淹的事实,来解释为什么三峡大坝永不可修的道理。

三、1983年7月安康县水位上涨19.4米

安康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丹江口大坝上游200公里。丹江口大坝坝顶标高海拔16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海拔157米,安康县城的所有建筑都在丹江口水库的移民淹没线以上。

黄万里教授写道∶

人们不会忘记1981年7月四川洪水多么可怕,冲入(长江)干流约有2亿吨卵石,幻想三峡高坝蓄水后也许不至于造成堆石坝,不至于酿成灾害,那麽长江的大支流汉水1983年7月安康的洪灾便是一个足以警告的先例。

汉水南岸安康县虽然地势低洼,但城内房屋总不至于在洪水位之下。安康下游沿汉水约200公里为丹江口水库,1969年完工。安康以下河槽内卵石早已淤高。且下游石梯一带为一峡谷直壁,宽仅150至200米。河床即高,峡谷又窄,洪水到来,自然水位自然擡高,原来测定的水位H——流量Q关系不复适用。即H——Q线已被擡高。洪水退时,石梯峡口沉积的卵石将陆续冲向峡口以下,慢慢地降低水位。安康“837”洪水并非极大。据实测资料1983年7月27日至成灾日31日安康以上流域平均降雨量见下表。汉水水位涨势很猛。加上其上游石泉水库原已蓄高达406至407米。28日曾开闸放水,31日仍回升到407米。8月1日1时安康最高洪痕259.44(笔者注;比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高出102.44米),水位很快上涨了19.4米,高出安康城堤1.5米,高出安康大桥南端桥面约2米.7月31日18时洪水开始破城进水,20时就很快淹没了全城.一楼住的人未淹毙者奔向二楼,而三楼,最高爬上四楼顶的人还是淹死。如此快地涨水高达19.4米,显然是由于下游河槽被卵石淤高,否则洪水再大也可以在宽深的河槽里排出去.经查询当地人民或谓淹死千人,或谓万人,惨绝人伦.安康以上汉水流域面积仅38700平方公里,已建有四个大坝,理应拦住大部分卵石河泥沙.但因下游丹江口大坝与石梯峡谷之阻,使卵石沉积河槽而擡高洪水成灾.对比长江重庆,为害将数十倍于安康!

中国水旱灾害一书是这样记录这次洪水灾害的∶
汉江上游8月特大洪水,安康站洪峰流量31000立方米/秒,约200年一遇,淹没安康老城,死亡870人,经济损失5亿多元。

这样的洪水上涨速度和淹没城市的情景在2004年四川、重庆洪水灾害中再次出现,和黄万里教授描写的安康洪水十分相似。

四、2004年四川达州市水位上涨18.7米,城市被淹成孤岛

据报导,2004年9月上旬,四川达州数日来持续不断的特大暴雨,使该地区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患。自9月2日降暴雨以来,流经达州市区的州河水位已上涨18.7米,超过保证水位7.7米,达到历史最高水位。暴涨的河水已淹过通川大桥的涵洞,漫出河堤,淹上街道,甚至淹到了沿河住宅建筑的三层楼。洪水造成道路路面积水和塌陷,达州市区通往外界的交通被切断,城区已成为一座孤岛,全城停水、停电、停气。至9月8日洪水造成六十三人死亡,二十一人失踪。达州这次洪水的原因与1983年安康的洪水原因十分相似,下游河槽中卵石淤高,阻挡洪水下泄,使得洪水位在短时间内上涨18.7米,造成大灾难。

达州洪灾后,宣汉县天台乡距场镇上游1公里处的义和村发生山体滑坡,长达2.5公里的滑坡产生了超过65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并在前河中形成一道泥石的“大坝”,坝后形成“水库”,由于周围山水不断倾灌,这个“水库”中的水量达到约1亿立方米。泥石流的“大坝”没有出水口,只有进水,没有出水,坝后的水位越来越高,上游的城镇居民点的淹没越来越严重。而由于泥石形成的大坝随时可能溃坝,坝后的水位越高,溃坝的可能越大,溃坝后对下游形成的洪水灾害也就越严重。达州天台、五宝两镇2万多居民,受洪水淹已多日,政府部门曾设法将被困居民转移他地,但没有成功。最后只好决定采用爆破大坝的办法,宣泄坝后的洪水,降低水位。9月13日,达州政府疏散了大坝下游的居民,14日武警部队用炸药在大坝上炸出了一个缺口,让坝后的洪水卷这泥石冲向下游。这次的爆破泄洪工程也造成了意外事故,巡逻警戒5名人员在爆破现场作业时不幸落水,造成1人死亡1人失踪,失踪的是该县人武部政委肖昭灿。

从这个泥石流形成“大坝”和坝后“水库”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峡谷型河道中建坝挡水的危害,这个危害主要涉及大坝上游地区,对大坝下游地区也会造成巨大威胁。要消除这种危害和威胁的办法,也许只能用炸药炸毁大坝了。

五、黄万里教授说∶三峡大坝若修成,终将被迫炸掉。

黄万里教授在给中共中央和江泽民总书记的信中曾这样写道∶

长江三峡高坝是根本不可修的,不是什么早修晚修的问题,国家财政的问题;不单是生态的问题,防洪效果的问题,或能源开发程式的问题,国防的问题;而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河床演变的问题和经济价值的问题中存在的客观条件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政府举办这一祸国殃民的工程。它若修成,终将被迫炸掉。

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此坝蓄水后不出十年,卵石夹沙随水而下将堵塞重庆港;江津北碚随着惨遭洪灾,其害将几十倍于1983年安康汉水骤涨21米,淹毙全城人民的洪灾。最终被迫炸坝,而两岸直壁百米,石渣连同历年沉积的卵石还须船运出峡,向下游开旷之地倾倒。航运将中断一两年。不知将如何向人民交代。

六、2004年重庆开县水位上涨20余米,城市被淹

在四川达州城被淹的同时,重庆开县也被洪水淹没。2004年9月4日下午5时,暴雨降临开县上空,到5日15时,县城水位上升到海拔172米,超过警戒水位5.6米,超过保证水位4.6米。开县老县城的汛情尤其严峻,这里平均水深3至4米,房屋进水最深达10米。到6日凌晨,全县55个乡镇的1041个村全部受灾,全县受灾面积达100%,受灾人80多万,18.7人受淹,8.7万人被洪水围困,其中7600多人需要紧急救援安置。到6日12时,已确认至少16人死亡,26人失踪,168人受伤,3491人无家可归。到6日晚死亡人数上升到33人,失踪人数也上升到33人。

七、三峡工程蓄水是重庆开县被淹的主要原因

在没有自然状态下,也就是在没有三峡工程蓄水的情况下,开县2004年的洪水灾情不可能这么严重,洪水也不可能淹没开县的老县城,自然的洪水位在海拔150米处。长江三峡河段是典型的峡谷型河道,河水涨幅大是自然规律,先人在河边建城,选择在地势高处,从码头到县城镇都有又长又陡的台阶相联,城镇又多有城墙保护,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历史上还没有三峡库区的县城被水淹3至4米甚至10米的记录。但是由于三峡工程的蓄水,使得洪水宣泄受到阻碍。加上从开县老城到长江口的小江河段,也受砾卵石的阻塞和暴雨冲下来的石块淤泥的阻塞,使洪水宣泄更加不畅,才使得重庆开县水位上涨20余米,80余万人受灾。

八、为什么达州、开县交通线路全部中断,城市成为孤岛?

洪水来势猛,水位上涨快,水位均突破历史最高记录,这是2004年四川、重庆洪水的特点。同时人们还注意到,在洪水过程中,达州和开县的交通线路——公里和桥梁都被洪水淹没,致使城市成为孤岛,和外界交通联系被切断,外界的救灾人员和物资无法进入灾区。这些高级别的对外交通联系公路和桥梁,都是最近几年中新修建的。为什么这些公路和桥梁会被洪水淹没?这就涉及四川省、重庆市的铁路、公路、桥梁等的建设,在这些基础设施的设计中,低估了三峡水库回水淹没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由于这个错误,四川省、重庆市过去几年中投入公路铁路桥梁的几百亿的投资都会白费了。许多新建铁路、公路、桥梁设施,必须重新设计,择地重建,否则,在未来大洪水过程中,不能保证救灾时的交通畅通无阻。

九、川江河道中砾卵石问题的危害

黄万里教授是第一个指出三峡工程砾卵石问题危害的人。但是三峡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却坚持这样的观点,卵石是一种推移物质,只沈在河流的底部滚动或跳跃式运动,长期来看,只是死库容的重要来源。长江每年的输沙量5亿吨,而卵石仅有500-600万吨,仅占很小一的比例,因此,卵石淤积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正如黄万里教授早已指出的,第一,川江每年的砾卵石量,不是500-600万吨,而是比这个数大许多。据笔者所知,川江每年的砾卵石量500-600万吨,不是由观察资料而得到的,而只是一个估计数位,因为在黄万里教授之前,负责三峡工程设计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本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2004年进入达州前河的泥石流量达6500万立方米,如果其中一半是石块,那麽砾卵石量就高达3250多万立方米,超过5000万吨。这些砾卵石最终都要进入川江的。川江上游有多少象前河这样的河?第二,砾卵石在峡谷型河流中的危害,不是组成死库容,而是在河道狭窄处,形成水下堆石坝,擡高水位,增加洪水危害。而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形成水下堆石坝,都无法预测,也无法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黄万里先生生前指出了川江河道中砾卵石问题的危害,2004年四川、重庆洪水灾害恰恰证实了黄万里先生的这个观点。

作者为工程师,现居德国

──转自《观察》(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王维洛:江淮污水涂炭生灵
王维洛:邓小平的话可以任意更改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