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期货亏损丑闻(下)国储局欲赖账不成?

人气 1
标签: ,

【大纪元11月19日讯】(亚洲时报驻泰国记者 David M Lenard11月18日报导)现在中国政府面临着两个痛苦的选择。一是为刘某的空头交易负责,按时交割合约。这么做当然会损失数亿美元,同时还有可能耗尽中国的战略铜储备。二是继续赖账,与事件划清界限,让包括银行、交易商及其它买家无可奈何。

毫无疑问,第二个选择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国际商品交易商担心中国政府允许公司或机构不履行亏本的合约,他们将对中国的交易商特别谨慎。鉴于中国在许多商品市场上已经成为最大的客户,国外卖家虽然不会停止向中国出售商品,但有可能会要求中国的买家尤其是国储局支付风险金。

由于国储局有可能推卸责任,伦敦金属交易所以及整个金融界都表示不满。《卫报》引述某香港交易员说,“如果说铜金属市场是一条公路的话,现在就好比有一名学生开着坦克在上面跑,其他人都想闪开。”有分析家认为,国储局的官员不想因为这次损失而遭到北京的责罚。“你怎么向国务院交待损失了数亿美元?”某交易员对路透社说。

“流氓”还是傀儡?

那么刘其兵是否完全没有欺瞒上级、私自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国,金融犯罪非常普遍,而对于自己的错误及所造成的损失,政府官员往往也是瞒上不报。此外,中国金融市场的管制漏洞很多。就连管制水平较高的新加坡和日本也无法避免巴林银行以及住友商社的丑闻,那么远在伦敦的刘其兵可以骗过国储局以及金属交易所的官员也不足为奇。

中国是铜金属消费大国。连月来铜价居高不下,国内消费者叫苦连天。因此市场人士猜测刘其兵所建立的空头交易是政府试图压低铜价的措施之一,不料结果却弄巧成拙。

刘某大量抛售铜金属原意是为了制造市场铜供应增加的假像,从而降低铜价。而未公开扮演过商家角色的中国国家储备局近日则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上高调抛售铜。金属产业咨询公司GFMS(黄金矿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分析师布克斯顿(Neil Buxton)对《独立报》表示,“铜的需求供应十分紧张,政府尝试制造宣传攻势来抑制铜价。铜金属的消费者不断向政府施压,因为他们的利润空间受到了铜价攀升的压力。”

有迹象显示,中国当局仍将继续抛售铜库存。新华社16日报导,国储局“即将放出8万吨铜储备”,同时中国国内铜金属冶炼业已经出现了“投资过大”的现象。报导还引述??丰银行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07年全球铜金属供应将出现每年45万吨的过剩,届时铜价将回落至每吨2646美元。

后果殃及金融改革

不论今后铜价走势如何,不管刘某空头交易是否有幕后主使,分析家普遍认为这次事件将迫使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放缓脚步。特别是期货交易市场的改革,因为卖空行为是期货交易的一种惯用手段。

中国企事业单位投机商品交易市场失败已有先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04年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子公司因涉及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而损失5.5亿美元并导致破产。这是自巴林银行倒闭后第一宗涉及“流氓交易员”的大案。90年代中期国债期货市场爆出了一起交易丑闻后,中国当局随即收紧了对期货市场的控制。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建立了期货、外汇等空头交易。就此次事件来说,国储局对铜市场频繁出手似乎没有审时度势。(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最高法院 驳回上诉 立委薛凌内线交易 判刑5月确定
国际油价创五个月低点  但原油期货下周看涨
卡斯楚公开否认他罹患帕金森氏症
王丹:株连制度依旧在中国盛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