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府城的年轻古迹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2月27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吴幸桦报导摄影
台南府城是台湾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一百十二处古迹,古迹数量仅次于台北市,名列全台第二,尽管预算远不及直辖市,丰富的文化资产是台南市特有的魅力,最近更屡屡以最少的经费创造出古迹活化的成果,增加许多游憩新景点。

市定古迹原安平海关
变身运河博物馆

位于安平港国家历史风景区内,安亿桥下的市定古迹“原安平海关”,不但是台湾开埠,对外开放通商的重要见证,也见证台南运河开辟史,如今成为“运河博物馆”,虽然因市府财政困难,以志工管理模式营运,今年黄历新年甫开馆,即吸引不少民众前往参观。

“原安平海关”建物荒废多年,老旧房舍经修复后,恢复昔日的古朴景致,座落于运河边的红砖建筑与百年老榕绿树成荫的景致相互辉映,与邻近即将完工的“安平港环港景观步道”串连成安平一处新景点。
“原安平海关”开辟于一八六五年,当时曾为台湾对外通商的“台湾关”,历经日治时期的“安平税关”、一九二六年台南新运河开通;一九四五年,国民政府于台湾分置台北、台南两关,安平海关改设财政部台南关台南支关安平支所;直到一九七八年,安平支所移置新安平港,原安平海关建筑闲置。

二○○三年,原安平海关被指定为市定古迹,经过近一年的整修工程,于今年二月呈现新貌,运河博物馆正式开张;由于市府缺乏经费及人力,博物馆比照安平蚵灰窑文化馆模式,由安平地区的国小家长及教师担任志工,仅周六、日开放。

为充实运河博物馆馆藏,台南市政府向安平耆老收集不少老照片陈列展示,照片中呈现老安平港、运河的景致,照片中的人物有些已凋零,有些仍健在,老台南人看到这些老照片,都感触良多。

安平海关见证台湾对外通商的历史,也见证台湾渔业的发展,在运河博物馆内,也将历年来渔民捕捞作业的船只做成模型展示,并播放影片介绍安平海关发展史;馆内展示文物还有昔日安平海关人员的签到表、安平海关建物模型等。

破窑变成博物馆
安平蚵灰窑文化馆记录传统产业

全台仅存一座蚵灰窑,就在安平旧聚落,荒废多年后,蚵灰窑在前年十月进行多年来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烧窑,不但烧出一批石灰做为纪念,试烧过程更以影像记录;经过整建,荒废的蚵灰窑化身为“安平蚵灰窑文化馆”,并于去年八月被指定为市定古迹。
蚵灰窑文化馆也打破以往的博物馆营运模式,并无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安平地区的国小教职人员轮流担任馆长,培训志工维持营运;文化馆中以实景、实物、影片及文字记录介绍安平地区养蚵产业发展、蚵灰窑传统产业发展及生产流程,也成为全国各县市学校乡土教学观摩的最佳去处。

烧蚵壳是台南地区流传久远的传统产业,十七世纪荷兰统治时期即有灰窑工匠的记载,台湾数百年来汉人传统砖石房舍的砌造,常以蚵灰调和糖水、糯米汁等制成俗称“三合土”的黏着剂。

根据口述史料,安平地区于数百年前即有灰窑存在,安平旧聚落老地名“灰窑尾社”因而得名,民国六、七十年代,由于面临现代化石灰工业大量生产的竞争,一座座的安平灰窑相继停产拆除,如今仅余安平蚵灰窑尚保存完整。

蚵灰窑文化馆的景观设计也颇具特色,馆内的“石头蚵广场”,座椅及雕塑均以蚵壳制成;营造出禅意的竹林,则是从导演李安已故父亲李昇的告别式上移植而来,营造意境之余也平添传奇色彩。

“树以墙为干,屋以叶为瓦”奇观
安平树屋府城新景点

提起三级古迹“德记洋行”,不管是台南在地人或是外地人,应该都不陌生,但紧邻德记洋行的“安平树屋”,多年来一直笼罩着神秘面纱,一直到市府将其整建、搭设观景栈道,今年黄历新年首次开放,让大家一睹“树以墙为干,屋以叶为瓦”奇观。

所谓树屋,并非搭建在树上的房子,安平树屋原本为是英商德记洋行的仓库,日治时期则是“大日本盐业株式会社”出张所仓库,战后由台盐接收,但因荒废多年,百年老榕在仓库屋顶上盘根,气根自然而然自损坏的屋顶上垂下攀附生长,形成“树屋”的特殊景观。

根据市府文化局调查,安平树屋的砌墙古砖部分取自热兰遮城红砖;从门楣花岗石、窗框基石及木屋架构判定,推测最早应建于十九世纪末及日治初期。老榕坚韧的生命力和时间,则仿佛是鬼斧神工的建筑师,搭建出树屋屋瓦由榕树枝叶盘根错节、树根与墙结合成一体的独一无二建筑,岁月的流逝更增添其沧桑美感。

树屋整建后仍保留原始的空间感,走上树屋内部搭设的栈道,把地平线提高,让人看树、看屋、看天空的视野都大不同;穿梭在树屋内,更有探险的童趣。市府也将阻隔德记洋行与树屋间的矮墙打通,两者一并营运,购买门票可参观二处景点,洋行建筑和异国风情与树屋特有斑驳意象,形成强烈对比。

海安路艺术造街
废弃建物当代艺术舞台

位于五条港历史街区内的海安路,曾经是府城最繁华的商圈,却因错误的地下街政策被斩断“龙脉”而没落多年;随着海安路再度通车,市府推动的艺术造街计划渐展现成果,因工程而残破的老房子反而成了当代艺术展演的舞台,让这条街再现荣景。

台南艺术大学建筑所教授吕理煌带领的“建筑繁殖场”团队共同创作的街墙艺术作品《神龙回来了》,高高矗立在海安路、民生路转角,仿佛揭示着早已消失在府城的“五条港”荣景即将再现。

《神龙回来了》是以松木搭成的建物,由两座高塔及衔接高塔的结构桥与平台组成,攀爬而上俯瞰海安路,提供民众另一个观看这个城市的角度。

吕理煌表示,《神龙回来了》结合了海安路与民生路转角街口上的现存场景,是一座可供人认识、交流、观看、游走及远眺海安路的新园地,就如同一个小型的桃花源;相信透过艺术建筑,有助于凝具附近地主、店家及社区民众对海安路重建的参与感,进而再造昔日的繁华。

海安路艺术造街的成果一步步展现,日治时代留下来的老房子,经过建筑师刘国沧改造,成了艺术空间“蓝晒图”,内部展示当代艺术作品,外观蓝色墙面在灯光打照下,已成海安路新地标。

另一处长年堆放垃圾的鸽舍废墟,则在昆山大学四位学生洪国腾、薛彩云、郭雅奇、叶惠姗改造下完成艺术装置作品《鸽子笼》,成为海安路上最高的“精神堡垒”,白天、黑夜都非常抢眼。

擅长以艺术活动带动社区参与的吴艺术家玛也在海安路上竖立一座装置艺术“海安路开路功臣纪念碑”,以嘲讽形式引导民众思考海安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座碑虽以人像呈现,脸孔却是融合前后三任市长施治明、张灿鍙、许添财的特征,让人看不出是谁,却有无限思考的空间。(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历史古迹﹕龙涎井和封山印
私有古迹 免征遗产税
台南鼓乐齐鸣闹府城
意大利训练老鹰驱赶古迹上的鸽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