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议定书命运多舛 环保经济难兼顾

标签:

【大纪元2月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昶佑台北特稿)上一世纪地球温度上升造成气候与环境暖化,纽西兰当局上月更在海域内发现疑似南极冰层崩解开的冰山,地球气候变迁至今已是不争的事实。地球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气温上升的主因,科学家因而呼吁各国降低排放量,这使得原先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不同领域,形成国际政坛中的新兴名词“气候政治学”。

  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承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遏止地球气温上升的一项国际公约,于一九九七年在防止全球气候暖化会议上通过。议定书要求全球三十九个工业国家与地区,保证于二零一二年前,以一九九零年的排放量为标准,减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内六种温室气体百分之五点二的排放量。

  京都议定书堪称是全球力挽气候变迁于狂澜的表现,更是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具野心的国际共同约定,它藉由订定总体目标,各国各自达成自身的目标,希冀完成这项困难且祸福难测的任务。

  会说执行京都议定书祸福难测,也正反映了国际社会中利益彼此冲突的真相。其中,美国对议定书的坚决反对,便可窥见端倪。

  京都议定书甫通过时,当时的美国总统柯林顿还曾经力表赞扬,称议定书是解决全球暖化问题的空前行动。然而,美国从政坛到工商业界,顿时吹起了一股颤栗寒风。议定书要求美国需个别削减百分之七的排放量,意味着包括燃烧石油与煤炭等工业行为均需抑制,美国工商业界认为这无疑将重创美国经济,频频向国会施压,阻止美国通过议定书。当时人在京都参与会议的共和党参议员哈吉尔便毫不避讳表示:“即便柯林顿总统签了字,国会也会予以封杀。”

  二零零一年,美国民主党政府结束,小布什上台。距离就职不过两个月的时间,一向被视为与石油业过从甚密的小布什总统,堂而皇之宣布扬弃京都议定书。他的理由很简单:京都议定书将重创美国经济,让美国数百万人失业,而且议定书未规范开发中国家,只对已开发国家下手。

  此语一出,立刻引起全球震撼。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如果美国退出,议定书等于提前破局。为此,各国气急败坏的发言指责美国,希望美国迷途知返。亚洲国家以日本为首,频频透过外交管道施压,中国更指责美国此举是“不负责任的作法”,有趣的是,亚洲地区以开发中国家居多。

  有人指责,也有人妥协。当时加拿大的环境部长安德森认为,美国会退出应怪罪欧洲国家“欠缺弹性”,建议议定书纳入“让森林发挥水槽作用”的弹性作法,因为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避免温室气体排至大气层,对美、加这种森林面积广阔的国家而言,显然有利许多。但是欧洲国家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如此会让某些国家在应削减的气体排放量上偷斤减两。

  更有甚者,美国干脆提议花钱向其他国家买“污染额度”,一来美国可以增加排放量,二来可以促进出卖额度国家的经济。这种有点财大气粗的方法,自然无法获得其他国家认可。

  所幸,国际社会对于必须抑制气候暖化以取得共识。科学家一次次的警告足以振聋发聩。气候暖化造成全球天气系统异常,前年夏天热浪袭欧,造成三万人丧生,损失三百亿美元。暖化更造成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零点二公分。暖化正在发生,只要国际社会对这一点有共识,该怎么遏止,都可以坐下来商量。

  此外,小布什悍然拒绝议定书,其理由也无可厚非。经济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上个月出席瑞士世界经济论坛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就坦承:“如果我们提出涉及大幅削减经济成长或生活水准这种解决气候变迁的方法,那么重点就不在于这种手段是否正当,而在于根本不会有人同意这样做。”

  气候问题原先是科学问题,然而牵扯上利益冲突后,却成了不折不扣的政治问题。地球越来越热,关于京都议定书的争辩也越来越热,然而两种热度间最大的不同,在于要化解地球气温上升,只能透过一板一眼的科学方法,但议定书争议的解决之道,却可以靠分歧双方折冲樽俎,展现柔软身段与退让,毕竟科学问题不容妥协,政治问题却处处可见柔软身段。

相关新闻
气候变迁会议明五月在德举行
暖化融冰 圣诞老人恐得搬家
东海一枭:这个冬天特别冷!
全球暖化 青海高原冻土也“软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