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馆蓄养12种全球首度蓄养成功的深海鱼类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5月1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韦枢台北十九日电)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已经成功蓄养16种深海鱼,其中12种还是全球第一次成功蓄养的鱼类,其中 7种甚至已经养在实验室中 3个月以上,活得最久的是超过两年的日本五棘鲷,研究人员在蓄养过程中逐渐得知过去不知的深海鱼类习性,收获相当丰富。

深海和太空是人类积极探索的大领域,相对于太空,深海探测受到水压和水吸收光的性质、仪器所能探测的距离最远仅数十公尺,所以深海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海科馆助理研究员施彤炜表示,深海生物的活体展示是目前欧、美、日等先进国家海洋博物馆积极争取展示的目标。虽然他们已经有十多年的经验,但深海鱼类的采集、蓄养、展示仍有许多技术上的难题。目前国外所能蓄养、展示的大部分物种为栖息于浅海和深海交接地带的大陆棚缘种,真正能采集、蓄养、展示深海鱼类的博物馆非常少。

海科馆从2003年起委托中研院生物多样性中心研发深海鱼活体采集、运输、蓄养及展示技术,经过两年的尝试,目前已经可以蓄养龟山岛海域水深200到600公尺的深海鱼16种,已和美日等国蓄养的鱼类不相上下。

施彤炜指出,16种成功蓄养的深海鱼中有12种是世上第一次成功蓄养的鱼类,7种鱼类可蓄养3个月以上,截至今年2月28日止,分别蓄养粘盲鳗 (477日)、沈氏副盲鳗 (485日)、日本五棘鲷 (666日)、深海鳐 (345日)、囊头 (鱼由)(121 日)、无鳔 (鱼由)(207 日)、梭氏蜥鲛 (104日)。

由于深海鱼类蓄养相当不易,捞捕上岸的死亡率高,中研院生物多样性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叶信明表示,很多深海鱼因为压力和水温的变化,不论从海中捞捕上升的速度快慢,死亡率都很高,在技术上相当难,不过有趣的是,各国在实验室中蓄养的深海鱼类都能逐渐适应地表压力而渐渐存活下来。

相关新闻
俄取消中国鱼类海产品和兔肉进口限制
纽蒙特金矿公司驳污染指控
特定体味是异性催情剂 英专家科研结论出炉
澳洲取消进口食品标签计划遭质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