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神创造了音乐

美好的艺术使人向善
莫痴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 , ,

我最喜欢舒伯特的一首浪漫歌曲,是音乐颂(An die Musik,D547)。纯净高雅的旋律流露出作者谦和善良性格,这是他对音乐发自内心最诚挚的赞颂和感谢。


《伟大的艺术,
在多少生命幽暗的时刻,
苦难禁锢着我;
是您在我心中将爱重新点燃,
将我带到美好的世界!
经常,来自您优美和弦的一声轻叹,
便为我开启了天堂。
哦,伟大的高贵的艺术,
我从内心感谢您!》


这首歌曲使我回忆起和音乐有关的一段情缘。

大学毕业后,我迷上了古典音乐,整天带着耳机与世隔绝,完全沉浸在串串音符的泉流中,放任心绪随着乐曲起伏,时而热情昂扬,时而低回婉转。过去的作曲家们成了我知心的朋友,莫扎特、巴哈,贝多芬…,我甚至多次梦见过他们。特别是莫扎特,自从我听到《魔笛》第一幕王子和三少年的重唱而落泪时,我知道自己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这个200年前的天才了。因为他的音乐不仅完美,而且纯善、无邪;那是发自天性的善意和爱,我甚至感到那和声中散发着温润的光辉。听其乐如见其人,我真的爱上他了。

然而在后来的现实世界中,我的感情经历却不是那么美好。

一段世俗的畸恋使我陷入痛苦的深渊,最终还是失去了原本不该拥有的。
许多邪恶的念头开始在脑海中涌现,仇恨、报复、伤害…
同时,许多诱惑在我周围出现,要我放纵自己…

徬徨无助的时候,我想起莫扎特,听着挚爱的莫扎特流泪。在天才的音乐中,我再次听到了《爱》。爱应该是善意的,只能带来光明美好,可是我为什么在现实中因为失去它而产生仇恨和痛苦呢?如果因为《爱》而《仇恨》,那是《爱》吗?《爱》怎能造成毁灭呢?这都不对呀!我发现原来这世俗的《爱》多是自私的占有欲,不是真的《爱》。

因为一直记得音乐中的美好境界,我终究不愿意堕落。我内心还是向往光明、高贵、纯善,我不能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当时我不知道有没有神,但是我请求祂帮助我脱离痛苦,回归光明美好。也许就因为这《向上》的愿望,神真的帮助了我。不久我知道了《真、善、忍》;从此走出了情感的困顿,再无丝毫的阴影。

舒曼曾说﹕《艺术是在人们幽暗的心灵中投注的一道光明》,我深有同感。

我更感谢伟大的造物主为人类创造了音乐。@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 第一乐章,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如梦似幻,极具张力的色彩变化,犹如置身一场冒险,游历神秘与狂喜,尽览沉郁与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绚烂的终局。此曲充满了布拉姆斯的创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风与别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为音乐长河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
  • 这首完成于1877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专门为大提琴和交响乐团所作。在当时的音乐界,音乐家们的品味早已从古典时期对精致和规范的追求转为浪漫时期对激情和戏剧性的渴望。
  • 这首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作曲家晚年时的作品。德沃夏克当时正任职于纽约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尽管作曲家创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维翰也曾多次委托他为大提琴创作协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对乐器的独奏能力持保留态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维克特·赫伯与纽约爱乐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协奏曲,才深深打动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终于决定为大提琴谱写协奏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