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的中国买楼热

标签:

【大纪元3月5日讯】(BBC特约撰稿人 舒非撰文)
深圳楼市发高烧

中国房价飞涨香港人似曾相识,朋友说到深圳一个楼盘看楼后,不禁“自惭形秽”。

话说该楼盘为深圳华侨城,新春期间开盘后,每平方米二万多元的价码,在深圳来说简直是“天价”,但对身怀大把银子的买家毫无“阻吓力”,一个上午便一扫而空。

根据物业代理的情报,楼价在几天内上升到三万多元一平方,以该楼盘单位都是二三百平方米的单位计算,买楼者一出手便是六七百万到千多万,而且大多数还是一次过付现金,直教我的朋友咋舌,惊叹大陆富豪之多,把香港人都给比了下去。

朋友说物业代理告诉他这种情况并非个别,当然价位高如华侨城者并不多,但楼价在短短数月内升近倍的现象却是颇为普遍,因为楼价增长如火箭上升,在深圳掀起了一股地产狂潮,人们心头热火朝天,似乎现在不买楼就永远也没有楼一样。

我听了不禁微笑,朋友实在太健忘了,十年前,香港人如痴如狂买楼(或炒楼)的悲壮场面,他怎么可以忘记得一干二净?

香港楼盘狂飙时

自一九九四、九五年开始,香港的楼市就如坐上了长征一号火箭,一股劲儿往上冲,有个小单位在手的小业主们,看着自己的资产天天“升值”,无不笑得合不拢嘴,“换楼”成了最时髦的游戏,把自己住的楼以高价卖掉,拿了钱以更高的价钱买入更新(不一定更大)的房子–因为“升值潜力”比旧楼高,有时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收入是不是能负担得起每月几万块的供楼支出,因为只要楼价一直往上飙升,供不了卖掉也稳赚不赔。

新楼(正如今天深圳华侨城那样)炒风更是波澜壮阔,人们在大街上睡几晚上排队,为的是买一个模样、材料完全不知道的小小单位,甚至只是为了一个有份挑楼的“筹码”,事实上,楼是好是坏人们根本不关心,因为只要“抽”到一间楼甚至只是一个“号码”,转转手便可赚个十来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稳赚不赔–事实上当时的报纸上,天天都充满了这类几天之间赚上数百万的“神话”。

一夜破灭富豪梦

那时的香港,就像现在的深圳一样,一下子不知从哪里涌出来一大批“富豪”,数百万、上千万的“豪宅”,仅凭地产掮客在电话上形容几句:“富豪山庄海景高层1280空大单位,空价一万二千八……”便可以一口气买下来–什么?你要考虑一两天?当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要不买的话,过三分钟就没有了!

那时的香港,家财千万的”富豪”满街都是–想想一个千把平方空(百来平方米)的”豪宅”动辄过千万,连二三十年高龄毫不起眼的小单位也值三数百万,从香港山顶望下来,香港在这”狂飙时代”的”富翁”有多少,真如东方之珠璀璨夜景的闪烁灯光一样,数也数不清了。

后来怎样呢?这故事的结局香港人人知道,一场金融风暴,把无数的大小”富豪”打入了”负资产”的深渊,多少人半生积蓄一夜间荡然,还欠下银行一身债,几乎”永世不得翻身”。

大陆楼市烧多久

因此听到大陆上人们为楼如痴如狂时,我只微微一笑,这一切的“豪气”,这许多一掷数百万面不改容的富豪们,在我们这些“过来人”眼中是如此的熟悉。

也许总有人会滔滔不绝地谈中国人如何希望有优质住宅改善居住环境,“富起来了”的中国人是如何的有钱,市场需求是何等之大,楼房是如何的供不应求等等。

但这无数看来无懈可击的支持论据,没有一句是当年的香港人没听过的–大概也没有一句是更早之前的日本人没听过的。

大陆的楼市将来会如何?会跟九十年代初的日本和九七年时的香港同一下场吗?我的答案是怎样?聪明的读者相信用不着我多说了。

当然地产的“大好友”们会有一千个理由说我这是老皇历,但对不起,要说服我,请先找个我还没听过的“利好因素”。(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房仲业:今年房市恐面临供过于求
房仲业:购物中心对周边房价助益不大
慈善团体:英国无家可归问题过去40年更恶化
05年美国房价继续增长 凤凰城最火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