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彦臣:推出《江选》,凸显意识形态高度混乱

綦彦臣

人气 1
标签: ,

【大纪元8月18日讯】《江泽民文选》三卷一起推出,超过了当年《邓选》陆续推出的气势,故坊间猜测此为江欲显个人声名的行为即强行确定精神领袖地位,或为染指十七大高层权布局配而作,云云。这样的说法,不无一定道理。但是,就前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与政党政治的运行架构而言,《江选》的集中推出凸显出了中国社会政治史无前例的政治窘境,即意识形态高度混乱。

这种混乱状况,从毛的阶级斗争到华的“两个凡是”,再从华的“两个凡是”到邓的“真理标准”,均没出现过。邓在确掌了“真理标准”的巨大意识形态资料后,迅速转为经济建设中心论(后又附“两手都要硬”),创造了一个放松意识形态刚性──推进社会整体庸俗化的相对宽松环境,其间赵紫阳提出了“共产党员也是人(庸俗之人)”的现实主义论断,无疑大大缩短了执政精英集团与民众的心理距离。

一、“中下之主”的无可奈何

邓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实际上是“经济增长说明一切”的模式,但其匆忙所选接班人江泽民不过是个“中下之材”,既无法解决邓的“增长主义”所带来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与两极分化,又无创制之能力,所以才出了“1992抵触”,迫使邓不得不南巡放话,试图在废黜胡、赵之后再度“行废立之事”。

虽经见机转舵之无奈且又在独立掌政后推出了“三个代表”,向国内崛起的中产阶级特别是权贵资产阶级让步,并向国际社会模糊示意自己在选择“江氏拐点”如库恩所撰《江传》表示江有民主化的倾向与模糊战略观,但是总的来看,江在意识形态放松上既没循序而进也没创新主见,其间,未定型的“江话体系”又突遭法轮功挑战。无论《江选》还是《江传》都清楚地表明了江在此事上的惊恐不安、手足失措之状。如此,则有:(1)不仅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中下之材”变成“中下之主”的窘状,而且逼使他选择一种核心安全机制,不惜权宜地采取“以腐败换团结”之策,这也是至今为人诟病的“上海帮”问题的政治根源;(2)江的“13年”实际上不过是邓去世后的“五、六年光景”,况且邓深知此“中下之材”不足守业,故而才有隔代指定接班人的非常之举,“胡温(新)政治”在逻辑上成了对江氏政治的一个否定。

二、胡锦涛面对政治负资产亦陷窘境

胡锦涛执政以来,面临了大量的上两代政治负资产:(1)增长主义带来的两极分化问题;(2)“腐败换团结”导致的全面政治失信问题;(3)社会多元化自然发展的欠账问题,如公民政治权利公约从1998年的政府认可,拖至今天已近八年仍无议会批准之望,故致维权运动形成了执政高层惊恐的“第一社会问题”。

在这三大的政治负资产无法一时弥平的情况下(应当说取消农业税与“建设新农村”之行动与口号,收效不小!),改革的伦理性遭到了全民性质疑,底层社会的维权就更具伦理合法性,而社会的官民对立(以群体事业为表征)也呈现出高度紧张之状。在知识精英集团内部关于(继续)改革是否具有伦理合法性的问题也呈愈吵愈烈之状,以致胡锦涛不得不亲自表态“坚持改革”。

胡锦涛执政以来,清楚地表明他要创一套新意识形态的冲动,从高调的“两个务必”,中经“寻找马克思”,落脚到“八荣八耻”,足见功利之急。

“胡语体系”基本上以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成分”为狭义意识形态合法性本源,属务虚部分。甚至说客观上抛开“三个代表”的创新企图可比拟成于新时代的“唐僧取经”,但是,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与国际格局变化中突发因素之多,“取经”的耗时性是远水不解近渴的。“胡语体系”的务实部分寄托于文化合法性,其“荣辱论”更多地以民族主义(特别是儒家文化加少许墨家精神)为内含。

三、清算权贵资产阶级存在可能

人们无法排除胡温(新)政治的“时代影响沉淀与个人行为选择”因素可能产生“新文革”的冲动。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大都出生于1945年前后,在其人生价值观念成长期经历了中国政治的三大突变:其一者,1957年的“反右”,这批人均在社会认知起点的少年时代(12岁);其二者,“文革”高峰期如1969年,他们正处青年理想时代(24岁);其三者,彻底否定“文革”、社会转入“增长主义”始点是1981年,这批人(36岁)正向中年定型期迈进。

对于这一代人,权力目标当然重要,而重新创制又有三大政治负资产的前两项为扼喉之力,难以有实际行动。同时,在保证短期均衡(即不崩盘)的情况下,又要给出一个长期均衡的战略示意──“我们有能力将中国送到民主轨道”。在诸种压力不得缓解且底层社会对“平均”形成宗教般的诉求后,就不可避免可要采取表面是铁腕而实质上是“迁就民众”的非常措施。

这种措施的最好的操作切入点就是实行“经济文革”,清算江时代“以腐败换团结”所形成的梯度社会腐败后果──各级次的权贵资产阶级。这是江在有生之年最不乐见的情状,因为这个情状第一步就会使“以腐败换团结”组织起来的松散联盟遭到政治清算。在中共历史,这样的例子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了,至少有邓时代清理“三种人”可作成规而循。如果说《江选》一定有什么私心的话,那就是要让社会而不是党内给他那个联盟以时间,平平安安地从权力漩涡中“甩出来”。

结语:不许社会评论《江选》

作为政治家无论是“中材之下”还是忍人所不能忍的“高士”,都会有一套绝然不同于表意意识形态的分析系统。网络监控、宣传系统的社情搜集、政府的形势研判乃至于情治系统的特殊手段,都会印证中国既便是完全处于最传统的古典社会中,也到了意识形态整合的时期了。而哪个派系或集团有能力来整合,则完全交给了随机概率。《江选》就是他那个“江话体系”参与博弈的一种强烈表达,而权力分配早已淡化成次要问题。

总的来说,《江选》虽在社会上公开销售,但是根本上还是一个欲补“胡语系统”不足的“内部说法”。因为,来势凶猛的“江话系统”竟然不允许网民评论,任何一个关于《江选》的网络新闻的“网友评论”都保持为“0条”,而点击评论(或发表评论)也被告知“网页有错误”。

这个“小故事儿”又成了21世纪初中国新闻管制的一段“趣话”,此中原因也许要等到“江泽民时代”真正地结束了,才会有人以揭密历史的方式告诸天下。

《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綦彦臣:穷途末路,北韩导弹有可能袭击中国
綦彦臣:中国全面进入“发展的危机”阶段
昝爱宗:《江选》出版——还有多少人相信江泽民?
【专家评论】中共炒作“江选”为哪般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