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图、文/贯明
font print 人气: 3408
【字号】    
   标签: tags:

古语说:“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崐……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由此可见,人世间的学问见识,往往也是以博读见效,以寡读见拙。古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其实,读好书,多读书,对于陶冶品德情操,提高为人处世的各种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培根也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读书是以长才。”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读是内化吸收,写是外化释放。形象地讲: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即使是写同一个题目的文章,有的人能把文章写得丰富而深刻,易懂而感人;有的人则把文章写得局促而肤浅,难懂而干涩。这是由于作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深度的不同所造成的。而思想深度的不同,则是由作者读书的多寡和人生阅历的差异所决定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名诗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意思是说:“读尽万卷书,那么写文章时就会才思泉涌,就像有神仙相助一样。”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一个有志向学的人,获得智慧,感悟人生,决不能只靠个人的经历和实践,而必须利用前人已积累的经验。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百剑而后识器。”初学书法的人常要临摹字帖;临摹多了,自己就要学会一着,佳者还要独创一体,成为书法大师。初学表演的人常要模仿他人,甚至亦步亦趋;模仿多了,自己就会娴熟自如,佳者还要独成一派,比师者更高一筹。初学各种手艺的人都要从师,从一锛一斧、一锤一凿、一刀一剪,照葫芦做瓢;照做多了,自己就会巧技在手,佳者更会花样翻新、独出心裁。同理可证,学写文章也必须从多读文章开始。

青春时代是人生的黄金季节,其他年龄段的人都羡慕年轻人,而年轻是金钱买不来的巨大财富。在青春时代就能读破万卷书,那将为未来的人生写下辉煌的一笔。这里所说的读万卷书,不是指学校的教科书。而是指课外的书,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武的《孙子兵法》及周文王的《周易》这样的中华智慧经典书籍自不待言,即使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及《三国演义》那样的经典文学小说也有很高的可读性。在读万卷书的过程中,与他人共用自己拥有的优秀书籍不仅是一种做人的修炼,同时也提高了这些书籍的使用价值,使自己交到更多的朋友。从前笔者曾把自己喜欢的优秀书籍借给其他的朋友阅读,后来那些朋友们告诉我说:这些好的书籍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读课外书籍不需要准备考试,因此也没有精神压力。当然在选择好书时需要思考,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阅读哪些书籍。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或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可以反复阅读,以发展自己的心灵力量,并且尝试在生活中应用书中的原则或方法,它必定可以激发大脑中潜在的灵感与创意,帮助人走向成功。读万卷书之后,就已拥有了惊人的力量,接下去就应该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人生了。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他文章所反映出来的多种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读,才能从书中吸取历史上无数生活经验的结晶、渊博的智慧,提高识别真假的智力,并且可以丰富自己的想像能力。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学问和见识得到长进。博读还能使人们通过古今中外无数著名作家的作品来学习清新、优美、犀利、辛辣等各种风格的语言特色,从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则寓言或一部游记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这对于净化人心、培养纯正无私的高尚道德情操,将能起到非凡的促进作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身影与步履,在这旭日初升、高广的林木筛下缕缕阳光的晨间,踏进这一座破山寺。一路上绿竹夹径,蜿蜒的把人引向一片幽静的浓林密花中,此时能隐约的窥见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其间。翠绿的山峦焕发着日照的光彩,似乎使得鸟儿们喜悦不已,不停的飞鸣欢唱。那清澈的潭水映照着眼前的一切,不觉使人心境湛然空明起来。
  •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两句名吟出自于明朝于谦的〈石灰吟〉,意思是说,就是把我全身弄得粉身碎骨,我也全不怕,即使拼着生命的危险,我也要保持我一生的清白在此人间。原句是“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以及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从小学开始的考试到出社会后各种职场上的厮杀,现实人生里充满了竞争,强者为王的铁律让许多人将人生归类为赢家与输家。于是,虽看不见血流成河的表相,但多少人因失败的打击而一蹶不振,甚至造成严重的家庭与社会问题。
  • 当时的刘基在一个夏日的某一天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便去向小贩买了几个。虽然价钱是上市时的十倍,但觉得小贩能把柑子贮存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贵就贵些吧!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骗人钱财。
  • 在人生的修行中,对于正人君子来讲,最重要的事莫过于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至于物质享受,能维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应该知足了。一个人如果拥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即使居室简陋,人们也会自然而然的敬重他。大德之士谦恭有礼,德重才高,能以慈悲的胸怀善待天下众生,不管他是否具有丰富的物质财富,都会轻易的得到众人的仰慕。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色彩与人类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从大自然的天地山水、各种建筑物,以至瓜果、花鸟,甚至细如虫、蚁、纸、笔都脱离不了色彩。很难想像抽离了色彩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从八卦中阴阳两极开始,中国就是一个讲求“对应”关系的民族。文学上表现的是一种“对偶”的应用:平仄的和谐;句数以偶数作结;字数讲究奇数的组合。当然色彩的运用也不会是一种单色的涂抹而已。
  • 幼年时曾阅读、背诵过许多首唐诗,后来在繁忙的生活中逐渐地忘记了。深深地刻在脑海中、至今仍能背诵的唐诗只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白居易的那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佳篇。
  • 想像这么一个画面与场景:曲折蜿蜒的溪水在山谷中奔窜追逐,同时变幻莫测的急速翻滚在溪底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岩块上,深深浅浅、激激越越的时而形成一深潭,抑或出现一浅濑。(所谓濑,就是指从石沙滩上急急溜泻的流水)这流水虽然湍急,但明澈清浅,游鱼历历可数,鹭鸶常在这儿觅食。
  • 做人应该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名利与富贵?孔子的《论语》和西方的《圣经》中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述。《论语》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圣经》中则说:“用诡诈之舌求财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财,乃是吹来吹去的浮云。”
  • 大约十年前吧,外子有个知交,妻子突然车祸过世,我们都感同身受。这位太太能干得很,家里开个课后辅导班,忙进忙出,身边总是拉拔着轻度智障的小儿子,从不放心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一步。这下子祸从天降,家中的顶梁柱倒了,朋友真是哀毁逾恒。可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半年后,就和一个大陆妹结婚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