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丧葬习俗肃穆追思 不祭祖同样慎终追远

人气 498
标签:

【大纪元4月3日报导】慎终追远专题报导 (中央社记者林芥佑华盛顿特稿)美国的丧葬习俗可以说是宗教信仰的实践,着重肃穆、追思,过程哀而不伤,也由于宗教思维是人们面对死亡的哲学依据,美国人并不祭祀祖先,因此并无一个举国扫墓或慎终追远的节日。

但是每年五月最后一个星期一的“阵亡将士纪念日”,由各级政府举行盛大仪式悼念为国捐躯者,其精神为感恩与团结人心,目的是表彰爱国主义。

东西习俗另一项具体差异,也明显呈现在墓园的形式,台湾或中国对于墓地总有诸多禁忌,多有灵异传说,形成人们心理上对于往生者安葬之处的排斥。

但是美国与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国家的墓园常座落在社区之间,例如教堂就有专属的墓园安葬所属的修士或神职人员,而社区住宅比邻,人们毫无畏惧,房地产中介业者甚至强调“近墓园更安宁”的卖点。

美国一般公墓的管理与规划更可谓公园化,绿草如茵、墓碑素雅,毫无阴森之气。园区林木最常见的是水松与垂柳,松树挺立长青而柳枝摇曳风中,颇有伤感之意。另一个习俗,则是人们通常将往生者葬于墓园的东、南、西三面,因为以往通常将北边留给埋葬罪犯或自杀者。

不像东方社会讲求风水、直立墓碑、拱起的土丘、以及水泥砖墙围绕的阴宅,美国人只是简单的在死者下葬处地面草地嵌入一块石碑,碑文通常引述圣经文句,体现耶稣基督死后复活、以及末日审判等等教义,例如诗篇二十三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约翰福音十一章二十五节,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还有马太福音十九章十四节,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更常见的景象是夫妻的共同墓碑,即使两人其中之一先过世,仍健在的先生或太太预先购买墓地于往生伴侣旁,碑文并已刻妥姓名,不少夫妻碑文甚至显示,鳏居或寡居者已达三十年,令人感伤之余更感佩其情义弥笃。

台湾民众应也多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美国人丧葬与墓园的景象。美国的葬礼分成两部分,第一阶段先在教堂进行追思仪式,台湾的传统葬礼仪式一片哀戚,但基督教的葬礼则是泪水与笑声交错。其仪式依据基督教教义进行,先由神父或牧师带领唱诗、读经、祷告,而往生者遗体殓于棺木中供亲友瞻视悼念,亲友们上台讲述死者生平,过程甚至常充满幽默谐趣。

例如今年一月美国前总统福特的国葬仪式在华府国家大教堂举行,致词的前总统尼克森与老布希讲了跟福特有关的生活趣事,让出席者在笑声中追忆福特。

第二阶段是墓园安葬,其过程首先仍是唱诗、读经、祷告,传统习俗是置放十字架于死者胸前或将死者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棺木入土时,让死者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而参加葬礼的诸亲友逐一将携带的鲜花覆盖棺木表达祝祷,并向家属致意后离去。通常大家还会到往生者家中聚会,这也是西方习俗中亲友相聚的重要场合。

东西方丧葬习俗大有不同,东方人祭祀祖先期盼祖灵保佑,长辈并藉以教育子女尽孝道;但西方基督教或犹太人则认为先人过世乃是回到神的国度,只有神能保护指引并拯救世间众罪人。但这些习俗的精神仍有普遍人类共同价值,意即慎终追远之道。

现定居美国的蒙福基督教会牧师黄仰恩说,自己随军到台湾,父母留在大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扫地出门,四处流浪,冻饿困顿而死,葬于何处,无人知晓,无从扫墓。然而每逢父母生辰,子女、后人相聚,以读经、唱诗、祷告、讲述生平等方式怀念他们。

他说,小时候父亲教他读书,背得有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其中有句话:“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最能反映心境,而圣经“十诫”中,有一条是“当孝敬父母”,所以他认为真正的基督徒一定要孝顺,也一定要慎终追远,因此清明时节缅怀先人是作法之一,日常生活践履笃行,也是作法之一,这是普世价值,东西方相同之处。

相关新闻
望合山墓园华人纪念碑揭幕
清明节扫墓  台中市府规划扫墓专车接驳
欧洲杯足球赛开幕赛结果 德国大象成功预测
哈勃揭示NGC 2005球状星团为宇宙化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