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防痒夏有良方

【字号】    
   标签: tags:

明代医家盛寅说:“二分二至,病之轻者,可望其愈,病之重者,须防其笃”。夏至前后,天气乍暑,腠理乍开,内气不能胜其散。人有每逢春夏之交,怠惰嗜卧, 神衰乏力,午后低热,口干尿少,不思饮食,烦躁不宁等证,谓之疰夏。根据《内经‧藏气法时论》的观点,可顺应节律、科学用药,未病先防,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疰夏有每年夏季呈周期性发作的特点,且历时数月,饮食少进,甚至不思饮食,故常伴见形体消瘦。如是每年发作,必日渐正气亏虚,体质羸弱。

  疰夏多由体质较差,阴虚、元气不足或脾胃虚弱,不能适应夏季炎热天气所致,秋凉后一般能自愈。但每年发作,往往致使体质更加衰弱。

  疰夏以青年女性多见,原有虚劳之患者也常易发生。如果“立秋”后症情不减者当须重视。

  疰夏与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夏季低热、先兆中暑、胃肠功能紊乱等病有关。结核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内脏下垂、早期肝硬化、阿狄森氏病等,在夏季症状加重并出现疰夏症状者,亦可参照疰夏辨证施治。

  疰夏的预防关键在于增强体质,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平时要注意将护脾胃,劳逸结合,避免劳倦、思虑过度,不食油腻难消化的食物,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此外在夏季到来之前,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基本方用雷少逸金水相生法加减:以党参或太子参、西洋参10~15克益气生津;麦冬12克、知母10克清热养阴;生熟谷麦芽各12克消食和胃;五味子6 克敛肺止汗,配甘草3克则有酸甘化阴之妙。外感风热加桑叶15克;湿盛加苍术9克,生苡仁30克;挟暑加鲜荷梗1尺,鲜藿香、鲜佩兰各15克;虚火旺加炒 黄柏9克;不思饮食加炙鸡金9克,焦山楂12克;眩晕甚者加菊花、桑叶各10克;头痛甚加佩兰、荷钱各10克;心烦多汗加浮小麦、莲子各12克;低热不减 加青蒿9克,地骨皮12克;嗜睡明显加石菖蒲10克;尿短尿黄加六一散12克(包煎)。

  疰夏虽是暑病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暑病。常见的暑病实多虚少,疰夏患者则虚多实少或虚实并见,而且有较强的季节性,临证当细辨。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变暖,资讯高速,一些人起居失常,饮食失节,导致元气亏虚,阴阳失调,汗症多,疰夏患者也相应增加。应嘱患者,除进行积极的治疗外,要善自摄养,饮食清淡,忌食生冷之物,要配合食用绿豆粥、赤豆汤、西瓜等有利于清暑渗湿的食品,要注意休息,尽量避免暴晒或贪凉露宿,以免感邪,更伤正气。疰夏汗多,更应防止脱汗失津。

文章来源:华夏中医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