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对权力被侵蚀的忧惧

——中国政府打压外国NGO的深层原因

何清涟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7月21日讯】最近,中国当局关闭北京一家外国NGO主办的中文刊物《中国发展简报》。由于这一简报在中国已经生存了11年,刊物主办者Nick Young(高扬)一直以“中国的好朋友”自况,其生存技巧更是被许多在华NGO奉为圭皋,所以该刊物被关闭之后,在国际社会尤其是NGO同道当中引起强烈反应。

其实,只要留心,就会发现中国当局早在一年前就放出风声要严控外国NGO,2006年8月31日,中新网发布“学习时报:部分外国非政府组织破坏政治稳定”这条消息,可以看作中国当局对外国NGO态度转变的一个信号。

据中国官方估计,目前已在中国奠定稳固的活动基础的外国NGO,约在1000家左右。这些外国NGO的合作伙伴,目前已伸展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府各部门、人大、政协等机构到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从高校、社科院等国家事业单位到民办科研教育机构,从政府部门主办的社会团体到民间的草根组织,无不包括在内,其合作项目基本上在政府掌控之内,并未影响到“国家安全”。

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发展简报》还遭关闭之厄运呢?

这得从共产党获得权力的起源以及其对权力的独占本性谈起。
    
中国共产党当年通向权力之路的一大宝贵经验,就是利用国民党统治的一切空隙发展壮大。基于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国当局在防范民间势力崛起壮大方面既具备丰富的经验,而且不惜工本地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任何引起当局不安的因素都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权力的独占性方面,共产党政权几乎超过了一切专制极权体制。当年纳粹德国尽管控制了一切权力,但至少还未能彻底控制宗教。而中国共产党则除了控制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权力之外,还以世俗权力统管“神的世界”,以至于宗教界人士都套用科、处、局等行政级别──可以说,中国当局几乎不容任何社会势力分享其权力。

正是基于对权力的绝对独占本性,在改革开放之前,所有非政府主办的民间组织均被中国当局视为“反革命组织”;改革开放之后,未在政府控制之下的群体活动则一律被目为“非法组织活动”,而外国的NGO则被官方解释为“以民间机构名义出现的政府组织”(2003年教版高中政治教科书用语)。但随着对外开放日久,中国当局已经认识到NGO之间的交流已构成国际交往中仅次于政府之间交流的重要层级,悟出通过政策引导、控制与监督,可以“化害为利”,于是对待外国NGO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完全排斥转变到允许它们有限度地与中国境内的组织机构合作。

应该说,在过去的合作中,中国政府与外国NGO其实是双赢,NGO在中国“成功”地登陆,且很知趣地将自己的活动“自律”在与政治较远的环保、教育、扶贫、关注妇女儿童等领域内。这些活动也产生了一些涓滴效应,如为中国引入了资金,运作经验、资讯、专业人员和活动方式,让中国人看到了一种新型社会组织的运作。而中国当局也借此大大改善了国际形象,赢得许多美好的期待。

然而,外国NGO得以登陆中国的原因,是基于中国政府的政治自信。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中国政府越来越缺乏自信,对外国NGO活动的容忍度就越来越低──因为按照中国当局的政治思维,宣称“以参与为核心理念”的外国NGO的所谓“参与”和它们经常以政府官员、民众、企业三者间的协调者身份出现,就是对其权力的一种侵蚀甚至分享。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上那篇“如何看待在中国的外国非政府组织”中,谈到“部分外国非政府组织破坏政治稳定”,“部分外国非政府组织助长中国腐败”,其实就是这种政治思维的表现。

高扬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认为“简报”被关闭的原因是“中国政府目前还不能清楚识别到底谁是他们的朋友,谁是他们的敌人”,这显然是种一厢情愿的误解。“朋友”帮助吹喇叭抬轿子自是欢迎,但想分享权力那就不行。更何况目前正值中国当局对“颜色革命”的疑惧日深,“朋友”会被看作“可疑的敌人”之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转自《华夏电子报》第201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何清涟:结局迥然不同的两位偷面包女子
何清涟:中国当局为何不肯承认“六四”是国家罪错?
中共毁反右档案 何清涟:抢救历史记忆
何清涟:环境污染和政府管制危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