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佛塔的国度 缅甸话风情(四)

专政下的庄严

意文撰文 / 摄影

人气 24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翁山苏姬在他的《吾国吾民》中写着:“生活对许多缅甸人而言,是相当艰苦的。然而,缅甸人民还是有一种非常宝贵的和平、宁静美质,而这应该归功于他们的宗教。”

文化特色 多佛塔、多庙、多和尚

缅甸的佛教文化悠久辉煌,缅甸人把他们拥有的物质上或心灵上最丰盛的东西,首先供给了神圣的佛和佛塔。宁可自己过着拮据的生活,将省吃俭用留下的钱,捐出来在维修、兴建佛塔上。尽管名列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缅甸任何一个佛教徒,却都有“富足”的能力来修建佛塔。所以佛塔多、庙宇多、和尚多,是缅甸佛教文化的特色。


写上各种祈愿的募捐箱

缅甸人善良,乐善好施,谦恭有礼。宣布独立后,政府定佛教为国教,将“爱佛”和“爱国”的思想合二为一,得到人民的认同。在历史上,缅甸人民和僧侣曾联合起来,英勇地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就是最佳明证。

缅甸,人们对僧侣是非常尊敬的,就是政府的官员也不例外。僧人在每天早上9点前搭乘公车免费。男出家众身着赭红架裟,女出家众则穿粉红架娑、砖红裤子。缅甸佛教属于南传佛教,奉行剔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过午不食、结夏安居,过着最接近二千五百年佛陀在世时的修行生活。僧侣们主要依靠寺院的募捐,生活有着严格戒律。


礼佛是生命中的大事

由于缅甸人将礼佛作为生命中最重大的事,所以有的寺院非常富裕。寺院中住着终生出家的和尚,还有暂时出家的和尚,以及利用闲散时间驻庙修行的居士。因此在路上望去,似乎到处都是穿袈裟的僧人,还有很多小和尚 。据不完全统计,全缅甸约有50万名的僧人。


僧侣每天奉行佛陀时代的“过午不食”与“托钵乞食”,每天大清早入市上街,有供养僧人的人家早已准备好食物,奉入僧钵,让僧侣带回寺里食用。





男子出家是家庭的盛事与荣耀

缅甸的每一个男子,在一生中至少会出家两次,一次在孩提时代,一次在成年以 后,每次三、五或七天,最少为三天,男孩出家,是缅甸家庭的盛事与荣耀,送子当和尚是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他们相信会对自己的今生与来世更好,同时还为家人避厄、还愿、祈福或增善缘等。


一般在9岁至12岁,缅甸男孩会第一次穿上袈裟,被父母送进庙里参加短期出家,学习佛法、静坐潜修、学习语文和其他知识,过着持钵、修学的生活。第二次出家一般大约在16至18岁时期。可以随时剃度,随时还俗,出家是缅甸一辈子不弃舍的功课。

每年春季时,正是男孩出家和女孩进庙行“扎耳朵礼”的时候。此时父母及和尚,就会带着隆重打扮的,捧着供品,结队敲敲打打地走出村庄,绕佛塔、入庙拜佛,气氛热烈。有些人也可依据自家的经济情况,设宴款待亲友昭告大家家中此一盛事。


行扎耳朵礼的车队入佛塔拜佛

男人出家尚可还俗,而女人一旦出家,则终生不能还俗。因为妇女在轮回中被认为是低下的性别,所以,缅甸的尼姑比起和尚来说,有8项另加的戒规要遵守。而且民众供养和尚是熟饭,而供养尼姑则是生米。

缅甸人日常生活不离礼佛

缅人日常生活就是供养佛、法、僧。不烧香,而是供奉鲜花,在缅甸,佛教就是生活 。物质上贫穷的缅甸人,并不妨碍他们感受生命的愉悦,在简单生活与虔诚礼佛以求来世的荣光中来回穿梭。他们真诚地信佛教的真谛,追求灵魂的纯净或人生的解脱,在现代世界中执着地保持着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探访佛塔的国度  缅甸话风情(一)
探访佛塔的国度  缅甸话风情(二)
探访佛塔的国度  缅甸话风情(三)
日本作家谈文化差异 一个地名让台湾人笑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