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子 英伦“逃婚”留学记

文、摄影 黄彦瑜

人气 2
标签: ,

【大纪元10月27日讯】那年,我递出辞呈,离开人人称羡的旅游记者工作。我的主管笑着问我,“你是要逃婚吗?”
  
  哈哈。我不置可否。逃婚,有这么一点吧。其实,想出国是每年的事。担任旅游记者四年半,仅管吃香喝辣,说着瘪脚英文的我,总有那么点诚惶诚恐,常想好好在国外住上一年,了解异乡的语言与文化,但生活的安逸,让一切只是说说而已。临届30岁那年,面对婚姻的压力与工作的瓶颈,想到这可能是实现自己愿望的“最后一搏”,我仓皇地“逃婚”了,而想了多年的出国梦,竟就这么实现。

  每两个月出国一趟,我的单身旅游记者生涯,总是朋友们称羡的对象。然而,在国外看的愈多,就更焦虑自己的不足。去马来西亚和泰国出差,我惊讶于那里的国际化,也对自己的英文能力感到羞怯;采访美食或旅游,我焦虑自己所知有限,无法发掘更多好的故事给读者;和世界各国的人士闲聊,我更渴望知道当地的生活环境,想了解台湾以外的世界,究竟过着怎样的日子?

台湾很小 世界很大

 电视新闻里,不断出现产业外移,一辈子认真工作的中年人,因为裁员失业被迫上街头抗争的画面。因为采访的关系,我去参加半导体业征才研讨会,大家讨论的是如何吸引优秀印度工程师来台工作。天哪!有这么多人失业,但为什么很多厂商还是不断呐喊,找不到人才,甚至要开出高额奖金和优渥福利到国外征才?
  
  在这个抹平的世界,也许你根本不想认识任何外国人,但却发现,有一天,你的工作竟被大陆人或印度人抢走,虽然孩子嗷嗷待哺,但却得残酷地接受中年失业;也或许,你原本每天用中文和同事愉快沟通,却发现,有一天,部门来了一个印度籍工程师同事,因为他的加入,连开会都得用英文。

  被抹平的世界,让我们被迫国际化。也许,你对外国人毫无兴趣,却不能阻挡他们来改变你的生活。 因为焦虑,我决定给自己一点时间,出国住一年,找寻对未来的答案。

  因为英国只要一年就可以拿到学位,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也让这趟出走有个成果,我决定念MBA,到商学院的世界瞧瞧;因为想到爱丁堡艺术季凑热闹,我报名了为期两周的语言课程;出国前,男友说要陪我到异乡安顿,于是,行程里又添了趟自助旅行。

  把握匆匆一年,我塞进苏格兰自助旅行、爱丁堡游学与MBA留学三段旅程。而选择旅行的方式,正是选择观察的角度。三个不同阶段的英伦经验,让我感受不一样的异乡生活。

旅行 在尝试错误中领略探索乐趣

  自助旅行是一种探索的过程。我们的旅行没有带着导览书step by step,而是边走边计划行程,努力适应异国的生活。在异乡,不同国家的火车,连开关的设计也不一样,日本和台湾的旅游书总是钜细靡遗地把差异表现出来,就怕旅人上路后碰到类似状况不知所措。

  有次和欧铁的法国籍行销人员聊天,他对台湾的旅游报导总是详细说明火车上的各种设施颇感惊讶。他说:“其实欧洲这么多国家,人们早已习惯各式各样的设施开关,或用压的、拉的,或用自动感应的,花样百出,没人搞得清楚这些变化,不过多试几回总有办法……”

  我想,台湾人的模式颇似日本,我们没有欧洲大陆那般熟悉多元文化,详细的介绍给初入异乡的旅人一种安全感。不过,旅行毕竟是种冒险,详尽的导览给予协助,但同时也限制了尝试的乐趣,个中拿捏就看个人取舍。

  我们的旅行缺乏准确的规划,偶尔会迷路、走错路,甚至会错估时间,在很多人眼里,或许是没有效率的旅行吧!不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却成为我们日后记忆最深刻的部分。

  其实,旅行也是种学习。学习用英文买东西、点菜、得到自己想要的,让英文从考试的工具变成生活上的工具;学习离开舒服圈,容忍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学习接受各地不同的系统,不因为琐事的不便而坏了旅游的兴致,甚至从中找到乐趣。

游学 既游又学绝非年轻人专利

  出国前,总以为语言学校是年轻人的专利。不过,游学就是既游又学,当然没有年龄限制。为了体验艺术季,我安排了为期两周的上午班游学课程,白天和来自世界各国、各个年龄阶层的同学一起上课;下午和刚认识的新朋友穿梭在街头,沾染艺术季的气息;夜晚则和住宿家庭的主人交流文化。不仅学语言、交朋友,还可以和来自不同文化的新朋友分享爱丁堡艺术季的心得。

  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16岁的维吉尼来自法国,有着年轻女孩的甜美笑容;27岁的克劳蒂亚是哥伦比亚人,浑身散发中南美洲女人的热情;29岁的马克来自意大利,是个上班族,爱丁堡的语言课程就是他的年假活动;至于有着灰白头发的,是来自西班牙、近50岁的安东尼,这把年纪来游学让人不禁佩服他的认真。不过,他可不是语言学校里唯一的老学生。对于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西方人似乎比东方人有着更宽阔的看法。

  我的住宿家庭,住着一位60岁的苏格兰老太太派特,以及一只十分绅士的黑猫派翠克。独居的派特生活忙碌,白天在基金会当志工、晚上和朋友聚会、假日就坐火车去看儿子媳妇,生活排得紧凑精彩。在派特家,我聆听了不少苏格兰音乐,晚上的聊天也让我更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而派特独居但充实的老年生活,也让我看到外国老年人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想起台湾的长辈们毕生打拼,退休时却不知所措,顿失人生斗志,实在觉得心疼可惜。

MBA 体验真实社会的东西方竞合

  从爱丁堡游学到伦敦的MBA,我仿佛从天堂掉到地狱,游学生活尽是轻松快乐,在不讲究竞争的语言学校里,每个外国人都是笑容可掬。相反的,MBA生活处处是竞争,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工作资历,谁也不服谁,在这儿,外国人不再是永远和善的外国人,但其实这才是真实社会的面貌。透过合作与竞争,我们学会彼此相处,也体验东、西方不同的工作方式与优缺点。我很庆幸,除了语言学校,我也念了MBA,因为,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异国风貌。

  MBA课堂上与外国朋友的交手,是快乐与痛苦掺杂,又竞争又合作,不同职业、文化和民族背景的学生彼此共事,虽然偶有冲突,却也在合作下努力达成目标,是难得的学习。而除了认识外国朋友,这里的经验也让我了解未来竞争的世界趋势。在这全球化的世代,人才与工作都是流动的。在英国,我看到印度人勇于发言的态度以及力争上游的努力,也接触到不少中国来的学生,虽然不是全都优秀,但有些中国同学强烈的企图心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让我深感台湾人是否太过安逸,在全球竞争的版图上,我们是否还一直拥有优势?

  我的外国经验,让我看到更多元的世界,而认识外国人,不仅认识另一种文化,有时也是对自己文化的反思。我的外国朋友们,总爱问我有关台湾的种种,像是“台湾有多大?”、“夏天和冬天平均气温多少?”、“人口有多少?”、“政党政治现况如何?”、“台湾与中国的关系究竟如何?”林林总总的问题,常让我被迫重新思索自以为已很熟悉的台湾。而某次,在英国的收音机里听到主持人介绍世界最高楼台北101,竟让我感动莫名。

透过外国经验 重新认识自己的土地

  美国人讲究的是效率,但英国人靠着祖先的遗产赚钱,有时宁可忍受生活上的不便,也不轻言妥协牺牲自己的文化。在英国,古老的建物与新式的设备并存,地铁的车站有现代化的设计,却也有些连电梯都没有,扛着大包小包的旅客叫苦连天,却也只得忍受。这是与美式商业社会不同的另类思维,谁是谁非没有定论,却是台湾人在面对古迹保存与文化发展时,可以思索的方向。

  在英国,丰富的体验不仅在旅途中,生活的经验也让我重新面对既有的价值观,在问题判断上有更宽广的角度。

  我的韩国朋友在一处唐氏症夫妇家中担任志工,拜访她时,我对英国完善的社福体系感到讶异,整个社会花了很大的精神、时间与人力物力来照顾这些特殊的族群,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也关心心理层面,志工除了协助打理家务,也要带他们听音乐会、逛公园,甚至安排海外旅游。英国对人权的讲究与社福的完善,也是和台湾极度不同的思维。

  念MBA时我住在学校宿舍,一年内总有几次,宿舍的烟雾感应警报器会铃声大作,虽然几乎都是因为小事,有时是煮菜时的烟太重,有时是在浴室洗热水澡时,突然开门蒸气冒出而触动警铃,虽然都不是火灾,但不论黑夜或白天,就算外面天再冷,所有住宿的人都得在第一时间离开房间,等待消防车的到来。不管这些小事重复发生多少次,消防车一定会来,而且是要全部巡视过后、了解状况才离开,不会因为多次“狼来了”的情形而不到场。这种不厌其烦对于安全的重视,也是台湾所没有的。

眼界更开 理解人生价值观的多元

  英国的做法,不一定全是最好的。但这里的经验,却提供我重新思考的另类角度。

  出走一年,世界更广,眼界更开,也让我深觉,人生的价值观可以很多元,也让我对何谓“理所当然”,有了另一种不同的想法。出国一年,我不知道能带来什么改变,但我知道,人生的价值没有“绝对”。虽然,我对人生的答案,在出国的那一年中,依旧没有找到。但那又怎样?出国,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只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一个历程。而“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这个历程,也许在这个时刻没有立即的作用,但我相信,它会在我未来的生命里,慢慢发酵,慢慢成长。

──转自《中央社》(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旅西80后华人女孩创业当老板
汉服冠军王昭清:灵感来自大自然
中国留韩学生剧增 韩国大学风景线悄然变化
【韩国留学心语】在韩国家庭感受温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