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西螺泰山石敢当 见证先民开拓史

人气: 7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3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叶子纲云林县三十日电)矗立浊水溪堤岸边的西螺泰山石敢当,据考证为全省最大泰山石敢当,历经近二百年的风霜岁月,虽然原有色泽剥落,但泰山石敢当遗迹,见证先民开拓史,象征对大自然的敬畏,望之凛然,民众上香祈福,至今不断。

云林县志稿记载,西螺原为台湾原住民平埔族巴布萨族社名,清朝雍正年间有中国大陆先民前来开拓,1740年(清朝乾隆五年)重修台湾府志已有西螺街和西螺堡记载,可见当时的发达。

据西螺镇公所书立纪念碑文记载,泰山石敢当建于1827年(清朝道光七年),高五尺六吋,已故知名历史学家林衡道考究证明,是全省最大泰山石敢当,意义是先祖对后代子孙的照顾,希望免于水患等灾祸,祈求平安。

西螺泰山石敢当材质为砂岩,雕刻细致,上部刻有狮头,狮头上刻有“王”字,象征狮王,口含宝剑,俗称“狮子咬剑”,历经近二百年风霜岁月,虽因色泽剥落,但仍可见一石当关、万险莫敌的磅礡气势。

石敢当通常多置于路口或门外,用来镇邪止煞、防水消灾,一般不能轻易写上“泰山”二字,因泰山为五岳之首,浊水溪为台湾第一大河川,镇守之意可见,而西螺泰山石敢当的设立,传说源于大洪水侵袭。

传说有一年发生大洪水,原本大水冲向彰化水尾,居民为保护村庄,聘请法师使用法器将洪水转向西螺,西螺居民也聘请法师,在浊水溪旁安奉泰山石敢当,化解灾厄;此后西螺居民若见浊水溪发生洪水,都会先听到狮吼示警,且洪水被压制,不再冲毁堤防。

西螺泰山石敢当的出土,2005年三月二十五日于前镇长谢金治时期,完成泰山石敢当纪念碑文,文中记载,其原立于浊水溪畔,台湾光复后整建堤岸,始被挖出,重见天日,供奉于大同路一百七十八号巷内,后因今日1-1号道路开辟,搬迁至浊水溪堤岸旁现址。

西螺镇公所筹建泰山石敢当基地、围墙、栏杆及周围绿美化,瑞春酱油董事长钟朱洪捐献六十万元,认建八角亭,为纪念先父命名“拱照亭”,如今亭四周加装铁笼,以避免不肖人士任意破坏。

西螺镇之宝的泰山石敢当,仔细一看,会发现“泰山石敢当”有三个别字,“泰”下面的水少一点,意为溪水少一些,以免泛滥成灾,“石”中多一点,意为法师加持的石头,法力无边,“敢”的耳没下突,意为齐放稳固,三个别字各有涵义,足为后人追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