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马祖庙宇造型风火山墙 创造另类观光资源

人气: 14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于浩马祖22日电)在外岛马祖,只要看到传统的“风火山墙”造型建筑物,就知道一定是庙宇。这种不同于台湾及大陆庙宇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防风防火的功能,也为马祖创造另类的观光资源。

马祖早期渔民多沿着海边澳口筑屋而居,多数为临时性的草寮,民国之后才改采花岗岩石材与福州杉木,逐渐形成闽东式的澳口聚落。根据“马祖地区庙宇调查与研究”一书作者–北竿中山国中校长王花(人弟)调查研究,马祖早期庙宇规模较小,约为一个成人的高度,后来居民增多,渔业丰收,在信仰需求下,才扩建或改建成较大的庙字,也才有明显的庙宇工艺。

马祖各岛庙宇形式大多是“风火山墙”,山墙通常高过屋顶,具有防风和防火功能。侧面墙多变化,山墙头则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主,其中又偏好火焰形墙面。庙的立面以三梯形为主,因立面和侧面高过屋顶,屋顶不做任何装饰,以朴实线条单纯见风格,迥异于闽南式豪华装饰。


风火山墙//中央社

对于“风火山墙”的起源,又为何会引进马祖地区?王花(人弟)表示,其实“风”火山墙的早期写法是“封”火山墙,属于“徽派”建筑形式,早期经由徽州人将这种建筑造型引进福建地区,而由于这种建筑外墙具有防风和防火的功能,在福建多风且多属木造建筑的情形下,这种造型建筑也因地制宜的被其他福州人仿效引用。

王花(人弟)说,由于“封火”与“风火”在字义上有异曲同工之意,当地居民于是逐渐改以“风火山墙”做为建筑造型名称。马祖地区绝大多数居民来自福州所属五区八县中的长乐、连江、罗源一带,“风火山墙”建筑形式不仅因此引进,名称也沿袭至今。

马祖地区的“风火山墙”庙宇造型多属于“五行”中的“火”,据王花(人弟)研判,应该与地区庙宇的主神多是“男性”有关,如此方足以彰显神明威严的神格;王花(人弟)并举北竿一座以妈祖为主神的“天后宫”为例对照,即是以“水”做为建筑外观。此外,由于马祖居民长年在海上讨生活,渔民豪放、热情及脾气暴烈的性格,也与“火”较接近。


风火山墙//中央社

王花(人弟)说,即使在大陆福建沿海一带,近几年也极少看到“风火山墙”庙宇造型,反而在马祖地区,不仅旧庙属于“风火山墙”形式,近年新建的庙宇,也几乎全数采用。“风火山墙”已成为马祖四乡五岛庙宇的统一建筑形式,在马祖只要看到这种造型建筑,就知道一定是庙宇。

“风火山墙”在其他地区并不常见,不仅许多喜爱摄影人士来马祖时,经常会以之做为取景目标,多数游客经过庙宇时也会伫足留影。对当地民众来说,“风火山墙”或许只是沿袭先人的做法,但因此保留传统建筑形式,无意间也为马祖创造另类的观光资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