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台商产业正经历转型阵痛

人气 3
标签: ,

【大纪元2月27日报导】(中央社台北二十七日电)在广东深圳龙岗区经营二十多年玩具厂的台商庄世良,现在主要精力是帮助台商到中国内陆寻找更好投资地点。据报导,向内陆迁移,正在成为不少珠三角台资企业反复思量的大事。 庄世良是深圳台商协会的常务副会长,他告诉新华社,过去台商向外迁移的还主要是电镀、皮革、印染等污染型企业,去年以来,一些制鞋、玩具、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迁移。

报导说,珠三角工业集中的深圳宝安、龙岗两区,东莞许多镇及广州番禺,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地区,以港澳台资为主的外资企业向外转移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根据深圳贸工局的不完全统计,自二零零五年以来,共有五百多家企业迁出深圳,这些企业的年产值约人民币一百五十亿元。

以港澳台资企业为主的外企迁离、关停现象与早年外资企业大举进入珠三角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广州台商协会会长、番禺创信集团董事长吴振昌认为,珠三角的投资环境正在发生新变化,一些缺乏竞争力、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将面临被淘汰局面。

电风扇产量居全球第一位的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蔡正富说,珠三角是靠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起家。如今,单纯的加工制造的生存空间已经受到严重挤压。 蔡正富说,最近两三年,深圳的普通工人工资从人民币八百元上涨到一千五百元左右,人民币升值幅度也接近百分之十,许多产品出口退税下调五、六个百分点。“企业如果单纯做OEM(订单加工)而没有自己的品牌、研发的毛利,在珠三角已经没有生存空间。”

据报导,今年春季,广州企业给新入职的员工开出平均薪价为每月一千一百六十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上涨百分之十三。备受瞩目的“劳动合同法”也增加外资企业对劳动成本的预期。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认为,一系列新变化意味着长期被低估的人力资本开始升值,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得不面临转型或者转移,转到劳动力更为便宜的地方去。

同时,珠三角各城市政府致力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传统型企业因环保等问题无法在原来的地方继续发展。如深圳市划定“生态控制线”,控制线内的工业企业必须全部退出;东莞市政府在大岭山镇规划发展以高新科技为主的松山湖工业园,原来在工业区范围内的几十家不达“高新科技”条件的台资企业被迫迁走。

然而转型并非易事,庄世良称之为“穿着衣服改衣服”。他认为,在转型的阵痛中,企业亟需得到政府的扶持。“向哪转、怎么转,政府的指导和服务应更具体些。”

相关新闻
上海台资企业元旦加班费不少于日工资三倍
台海基会呼吁中国尊重台商自由选举意志
海基会:台商期待政府提供土地与人力协助
台湾称政治僵局严重影响两岸交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