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部制改革引起广泛热议

【大纪元2月28日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采访报导)随着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临近,中国一段时期以来所酝酿的大部制改革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评论界人士表示,大部制改革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中进行。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这个观点对于多数中国人并不陌生;在中国的经济基础三十年来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对于上层所酝酿的大部制改革,民间普遍认为有其必要,因为人们对于“政出多门”、“政令不出中南海”一类的负面议论,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但是对于改革的成功概率,不少人仍持观望态度。

多维集团董事长、政论家何频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进行不同范围的行政体制的调整,这些调整常因带来新的不适应而造成反弹或反复;这次改革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引进了“大部制、小政府”的概念,而 “小政府”、小权力是这一改革的核心或灵魂—

何频:“大部制的核心就是:不是简单地把这些部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所谓大的部。大的部表面上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就好像把部门合并在一起,实际上它隐藏着一个更重要的行政价值:那就是小权利。美国的部相对比较少,它少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个部管的范围很广,更重要的不是它管的范围广,更重要的是它的权力比较小。所以,一般来讲,大部委是合小政府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不是一个小政府,这个大部委就没有意义。”

何频说,“大部制、小政府”的概念与政府必须通过加强控制来维持政权的现实是一对矛盾—

何频:“中国共产党也好,中国政府也好,他们对社会控制的程度越高,那么他自己政权的保险系数就会增强。因为他可以通过行政控制的手段来掌握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如果政府的权威缩小的话,就意味着它在社会的控制力就会下降。所以,这里面进入到一个深层次,就会涉及到不单单是行政体制,而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当然我们很清楚,今天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实际上都是准备得很不充分的。基于这种情况,中国的所谓的大部制并改仍然走不出原有的框架。什么意思呢?就是它没有跟整体的政治并改结合在一起,只是单纯地想到中国的政府部门多了,那么应该更少一点干预经济的发展,让社会有更多的民间的空间。这种想像和它整体思想是不接的。”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表示,无论是国务院的一个部也好,还是一个大学也好,通常总说党委领导、部长或校长负责,但是谁都难以说清楚“领导”和“负责”的区别在哪里——而这就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症结所在—

孙文广:“我估计可能这一次在人大上,有的部的非党的部长数目可能多一点。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当了部长并不主权,主权的是部里的党委书记。这个问题不是很复杂吗?这个弄得反而是一些纠葛,部长说了算,还是部里的党委书记说了算?赵紫阳的时候,大家都怀念赵紫阳了。赵紫阳当时做的是不错的,他要提倡把部里面的党委撤掉,那么大学他要试行校长负责制,这个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不愿意回去啊。你真改的话,你就回去就是了,那不正好嘛。”

孙教授说,部制改革是有意义的,但是改革将遭遇阻力—

孙文广:“把一些部合并,精简一些机构,让衙门少一点,省得政出多门,这个当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的这个改我估计会碰到阻力,会在哪里呢?就是他把一些部门合并,合并了官职少了一些。你把两个部合一个部,那要去掉一个部长啊。这个阻力就来了,有的人不愿意下啊。”

多维集团董事长何频表示,改革的阻力来自官僚体制自身。他表示,他对即将召开的人大所出台的部制改革方案不抱太大希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外电:水危机处处 中国南水北调延宕
中国奉行马克思主义被指名不副实
中共国务院机构改革“大部制”
陈奎德:三十年,什么“东”“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