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鉴:“神韵”引领正统文化之复兴(四)

立鉴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3月21日讯】(四)“神韵”的辅助艺术形式: 伴奏音乐

“神韵艺术团”的演出以独唱、器乐独奏和中国古典舞为主体艺术形式,但作为舞台表演,也包含其他相关的辅助艺术形式,比如:伴奏音乐的作曲演奏、道具和服装设计、背景天幕设计等等。从报导中的一些相关艺术领域的观众的评价看,“神韵”在这些方面也体现了非凡的创造力和难以置信的艺术造诣。

神韵艺术团晚会所有舞蹈的伴奏音乐都是为每个舞蹈专门创作的原创音乐,风格上属于正统古典音乐,配器和谐,没有受现代变异流行音乐的影响的痕迹。容易看出来“神韵”晚会伴奏音乐的旋律进行与舞蹈情节的进行、场景的切换是紧密呼应的,有力的烘托了每个节目的气氛。

如果说“神韵”的歌舞节目都是地道的中国各族文化的内容的话,那么“神韵”的伴奏的乐队采用的却是以西方的管弦乐队为主并加入中国传统乐器组成的中西合璧的乐队配置。在西方管弦乐队的配置基础上,加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笛子、唢呐、二胡、古筝、鼓、察等等。为进一步探讨“神韵”这种中西合璧的乐队形式,有必要回顾一下东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

西方音乐史简述

人类在古代生活是很简单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前的文化完全是以宗教为主,除宗教以外没有其他的主流文化,那时的书籍、音乐、绘画都是与宗教有关的,那时的音乐以用圣经内容作歌词的颂歌为主。

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以前的几百年的时间里,西方音乐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几个大的发展阶段,每个时期有一、二百年的时间。

文艺复兴时期约为公元1450-1600年。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器乐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这一时期五线谱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曲谱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

巴洛克音乐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复调在 J.S.巴赫时代发展到极至。管弦乐团编制尚未标准化。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1730-1820)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开始出现。随着法国大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作曲家由最初依赖宫廷、教会供养转变为独立的经营者。古典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1830—1900)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发展到这一步,西方音乐走到了顶峰,这时的音乐已经和中世纪的时候完全不同了,器乐已经声乐分离,完整的管弦乐队编制已经形成,和声理论非常完备,音乐也走出教堂和宫廷,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众多杰出的大音乐家丰富的音乐作品,为不同的音乐主题、表现手法留下了样板。这时的西方音乐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完整而复杂的学科,每一种乐器的理论、制作、演奏技巧、教学都很系统,加上整体乐队的配器、指挥,成了一个庞大综合的音乐系统,其规模、复杂程度、系统性、艺术表现力超过了所有人类各民族以往的音乐形式,鼎盛时期的西方音乐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中文化艺术的最辉煌的成就,是现代人类所能保存的文化中的一项重要遗产。

再往后,西方音乐走过了其顶峰阶段,开始走向衰落,而且与绘画艺术相似,受现代流行艺术的影响,开始变异。到今天,能够创作像贝多芬时代的那种大乐章的音乐家已经很难找到了,但是有学院式的系统的教学承传,西方音乐顶峰时期的作品、理论、演奏技巧、乐器都完整的保存下来了。

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是一个历史极其悠久的民族,中国的音乐从中华文明的最开端就有了。据《警世通言》 载,是伏羲用梧桐木造了琴。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宫廷已经有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唐代是宫廷歌舞全面发展的时期,并且有了教坊等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宋朝以后市民音乐有了深入的发展。明清时期开始有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中国古代的音乐的形式多半是为歌、戏曲和舞蹈做伴奏,也有乐器独奏,明清以后,在合奏中也是多为齐奏和不同乐器分别领奏,不讲究配器和声。

中国古代音乐没有西方音乐那么完整的体系与和声的表现力,但中国音乐也有其独到的特点。中国古代的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状态是一致的,中国古时把音乐称为雅乐、德乐、礼乐,从乐器的制作到演奏的时宜、天气都完全按照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的理论。当时伏羲造瑶琴时,选梧桐为材,在流水中浸七十二天,阴干后,选良辰吉日制成乐器,琴的各方尺寸都呼应了天地日月、阴阳五行之数。对于演奏的时机有六忌、七不弹:“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所以中国古典乐器音质多清幽,宁静,聆听的感觉上有一种特殊的与人精神上的共鸣,这与乐器本身的制作过程和演奏要求都是有关的。

乐理上,中国古代音乐多用五声音阶,相当于西方音乐的do、re、mi、sol、la,这样乐曲中根本就不出现半音音程,不可能产生不稳定感和不和谐感,其实这五音与五行是完全对应的。

同时,中国古代音乐非常注重演奏的心态,把音乐当作修养身心的方式,而不是消遣和娱乐。人在理智、宁静的心态和善念状态下演奏出的音乐对演奏者和聆听者都能最大限度的达到修养身心道德的作用。其实所有人类文化的最终目的也都在于此,就是维护人的道德,而中国古代音乐可以说非常强化要求这方面,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音乐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重要特点。

但中国古代音乐没有学院式的教学和系统的训练,所以承传得不如西方音乐完整。1949年以后遭到中共邪党运动中大规模的破坏,文革后又被现代流行音乐淹没,所以失传很严重。像我们学生课本中选的一些汉乐府、元曲、宋词都只有词,很多曲已经失传了。

“神韵”音乐的创造性

一般来说,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想把两个民族的东西掺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往往会搞得不伦不类。比如你要是把两个民族的服装,各选一部分放在一套服装里,很难设计得和谐好看;你要把一幅画,一半按中国画,一半按西方油画来画也很难协调。往往民族性的东西越纯才越有生命力。可“神韵”的伴奏音乐作曲却是一个特例,“神韵”作曲家采东西方乐器之长,既充分运用了西方管弦乐器的配器与和声所产生的浑厚气势,又在适当的时机展现东方乐器的清幽脱俗、天籁般的音色,两方面结合得相得益彰,各得其所。有几个有关天国世界的舞蹈节目的伴奏音乐听起来有如天乐一般,令人心驰神往。

“神韵” 伴奏音乐的乐队配置、作曲、配器体现出了“神韵”艺术家对东西方文化的全面精深理解,和尽选全人类文化精华的如意运用,这是人类音乐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开创。

“神韵”演出中的伴奏音乐在现场的听觉感受上,只能用“难以置信”来形容,那就是天乐。听者心旷神怡,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许多专业演奏家听后,赞叹无比,他们感到“神韵”的演出开启了他们艺术上的灵感,有的趴在乐池栏杆上观看伴奏,有的演出后到乐池中和“神韵”的乐队成员交流。

荟萃人类文化精华

表面上看“神韵”的演出是采用了中国古典舞的形式,舞蹈的素材也多为中国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很多中国人看了觉得很自豪。当然,“神韵”的舞蹈里面还有蒙古舞、藏族舞、鲜族舞、满族舞,所以亚洲人看了都觉得很自豪。可是刚才我们研究“神韵”的伴奏音乐的时候看到乐队的配置和配器的总体效果是西洋管弦乐为主的,首席小号就是西方人。那么从这里也就看出,“神韵”根本上讲还不是局限于为了弘扬某一种文化,而是在于表达普适的精神理念和正的道德内涵。

我想,“神韵”形式上选用了中国文化中的歌曲和舞蹈为主,一方面因为“神韵”大多数演员是中国人,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更适合于承载“神韵”要表达的精神理念。中华文化是一个载体,但不是目的;当西方音乐形式适合作载体的时候,“神韵”就选择了西方音乐。

其实严格的讲,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本来也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这一点上,中国与别的国家是不同的。别的国家,除了后来的一些移民国家外,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法国就是法国文化,英国就是英国文化,俄国就是俄国文化。但中国不是这样。

中国文化是一个经过了漫长历史,积累、充实了不同民族文化后形成的一个极其丰富的文化。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现在中国的历史课本中把这些朝代也当成中国的历史中的一部分,算中国的朝代。可是,在蒙古人、满族人看来那是他们的历史。为什么中国人不说元朝、清朝那时候中国人在当亡国奴呢?原因是元朝、清朝的统治者也确实没像其他殖民地统治者那样改变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他们在统治中原期间充实丰富了中国文化。其实再往前,中国在所谓的汉族人统治的不同朝代中,比如夏、商、周、汉、唐、宋,每个朝代的文化,包括服饰、建筑、音乐等也都是不一样的。在西方一些研究轮回转世的书籍中记载很多西方人知道自己前世在中国转生过。其实中国的各个朝代就是不同天体的生命转生到中国,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文化。准确地说,中国就是一个不同民族轮流坐庄表演的中心舞台,中国文化是全世界人共同建造的。这样看来,今天的所谓“国际化”的过程中,全世界各族人之间密切的交往,或者有的人觉得某种文化很亲,看来也都是有前世因缘的。

那么现在“神韵”艺术家荟萃了人类文明中各民族文化的精华,甚至也包括现代视频科技,三维动画技术等等,把这些文化宝藏全都凝聚在一台晚会里,呈现给了观众。我们看到的是“神韵”艺术家们对全人类各族文化了然一胸的艺术造诣和超越种族与文化界限的博大胸怀。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立鉴:“神韵”引领正统文化之复兴
立鉴 : “神韵”引领正统文化之复兴 (二)
立鉴:“神韵”引领正统文化之复兴(三)
吴惠林:第三十四章 杰出华人经济学家蒋硕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