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海报里看中国

人气 25
标签:

  他来自充满现代气息的法国,却爱上了收集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海报,三年来他收集的各式海报已有上千张。性格腼腆的他,用独特的视角来品味那些值得珍藏的记忆,也通过海报了解他喜欢的中国。

1.弥漫着中国气息的家

  在深圳已有六年时间,之前他在香港呆过三年。这九年下来,他越来越喜欢中国:已经可以有模有样地说点中文,经常光顾笋岗路上的一家湖南菜馆,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石头”,还特别崇敬雷锋。从三年前开始,他又添了一样爱好:收集中国海报。他痴迷的,并非那些富于当代城市气息、让人眼花缭乱的商业海报,而是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面世的各式各样的宣传海报,它们通常是手绘底本,然后再印刷的。

  六年前,皮埃尔结束了一段婚姻后,只身从香港来到深圳。初来乍到,觉得寂寞的他经常去酒吧玩,而深圳人对他这张异国面孔也非常热情。渐渐地,皮埃尔对这个城市熟悉起来,生活变得宁静下来。几年来,他在深圳交的朋友并不多,除了一位要好的法国朋友,走得近些的还有两三位朋友,经常在一起打打网球什么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朋友不在多,有一二知己足矣。皮埃尔坦言喜欢东方女性的面孔,而且有过一位湖南籍的女朋友。谈起她,皮埃尔神色有些黯然:“我们分手,都是我的错。”虽然不愿提及具体原因,但听得出来他对这段感情颇为留恋。现在,他的爱情是一片空白。

皮埃尔的家干净而简洁,看得出这位42岁的法国单身汉是个在生活细节上严谨的人。客厅里因为家俱少,显得有些空旷。站在客厅的工作台旁,皮埃尔身姿挺拔,眼神冷静深邃,带着思考者的气质,他的光头也给他增添了个性效果。一件简洁的黑色T恤,却透出优雅,衬着他的身材,令人不由得想起来自浪漫国度法兰西的许多才华横溢的时装设计师。而事实上,皮埃尔的专业是经济和数学,目前他在深圳做自己的公司,从事的是包装行业。

  在这样一套租来的简单住房里,皮埃尔不忘放上一些颇有中国旧式气息的家俱或摆设。墙角的柜子是好多个方形小格子组成的,很像中药店里的药柜。屋子中央随意地摆放着一张古式木椅,那是皮埃尔沉思和读书的地方。

  到皮埃尔家的每位元客人都会被茶几玻璃下的摆设吸引。其中有两把系着红绸的木制“驳壳枪”,十分抢眼。皮埃尔说,几年前,朋友请他到深圳大剧院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他爱上了那些英姿飒爽的舞台形象和与此有关的一切,于是买了两把道具枪作为纪念。

  茶几下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一张旧得发黄的学生证了。这张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学生证写着“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证件照片上,一位眉清目秀的江苏女学生温婉地笑着,似乎在讲述着半个多世纪以前发生的事。这是皮埃尔从街摊小贩那里淘来的“宝贝”。

2.三年收集上千张海报

  早在皮埃尔到深圳之前,他就在法国看到过有关中国海报的书籍,但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中国海报是到了深圳之后。三年前,一位法国朋友给他看从香港买来的中国旧海报。他突然发现,原来在充满着油画感的中国海报背后,还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让他了解中国,它们就像是一本鲜活的历史图画书。他决定收集海报。

  皮埃尔到那家香港店去了一趟,并开始尝试在深圳寻找旧海报。他跑遍了深圳的大街小巷,却没什么收获。后来一位中国老师告诉他,深圳书城附近的邮票市场有几家店卖旧海报。皮埃尔欣喜若狂,在那里,他找到了三家店。然后,他一口气买下好几十张海报。

  但仅仅三家店,对他的渴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皮埃尔请所有认识的深圳朋友给他们在内地的父母打电话,打听有关海报的消息。当一位中国朋友告诉他,他湖南老家的祖父搬家时把100多张上世纪60年代的海报当垃圾扔掉了时,皮埃尔心疼得连声说:“太可惜了!”

  后来有位江西朋友告诉他,她有个叔叔的小店卖海报。听到这个消息,皮埃尔立即订了一张到江西萍乡的火车票。经过一夜颠簸,到达萍乡时是清晨六点。皮埃尔无心欣赏萍乡的街景,刚下火车便迫不及待直接赶到小店。然而,让他惋惜的是,展现在他面前的大多数海报都已被损。碍于面子,皮埃尔草草地挑了几张,失望地回到深圳。

  再后来,皮埃尔到过南京、西安,最后终于在广州发现了不少从北京运来的海报,从此广州成为他买海报的重要管道。

  三年下来,皮埃尔已经收集了一千多张中国海报,少则一张五十、一百元,多则五百元,最贵的上千元。家里放不下了,加上深圳的气候太湿润不便保存,他就把喜欢的海报挂在墙上自己欣赏一阵,过段时间运回法国去,请父亲帮他收藏。他还有了一个关于中国海报的英文网站,虽然有人专门为这个网站负责做中译英的工作,皮埃尔自己也会尝试着将某些简单的中文翻译成英文。


3.通过海报了解中国

  皮埃尔说,收集海报让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轨迹。虽然中国和法国的文化历史背景差异很大,但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可以跨越国界的,他被雷锋的无私精神深深打动了。到目前为止,他已有十几张有关雷锋的海报,一进他家的门,就可以看见墙上贴着一张《听雷锋叔叔讲故事》。

  在皮埃尔的网站上,他自己最喜欢的海报有反映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一针一线为集体》、《争取今年好收成》,有同时期反映工人风貌的《半工半读育新人》,有表现七十年代中国女伞兵豪迈英姿的《自在蓝天》,也有生活情趣盎然的《采莲》,还有中国从前苏联引进的电影《春天的声音》的海报……这些海报,如同一幅幅画卷展现在皮埃尔的面前,为他打开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门。恐怕现在中国的一些年轻人对这段历史了解的还不如皮埃尔多。他知道了潘冬子的故事,知道了在几十年前中国人的婚礼上,海报也是可以作为结婚礼物的……他收藏的海报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

  皮埃尔发现,很多海报主题都和儿童与教育有关,“这说明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法国要强,”皮埃尔这样说。他学到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辞汇,比如大寨、大庆、四个现代化等等。随着海报主题的变化,皮埃尔也看到了中国时代的变迁: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刚开始的时候,关注中国工业发展的海报很多,后来海报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城市,标志着社会的城市化进程。

  让他喜欢中国海报的原因,除了海报本身所具有的油画感,海报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每张海报背后的故事非常有趣。皮埃尔说,“比如从海报中我可以看到孩子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变化。50年代的海报中,通常是两三个孩子在玩游戏。这个时期的儿童形象有着强烈的上海怀旧色彩:头发亮亮的,嘴唇红红的、脸长得像洋娃娃。渐渐地,孩子们的形象没有那么稚嫩了,脸上的表情显得更加真实生动。他们和大人一起出现在海报上,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每得一张海报,皮埃尔就会上网搜索与这张海报有关的背景和人物故事,买各式各样的书籍,这让他获益匪浅。

  当然,皮埃尔对这些海报的热爱,还源于他对中国海报设计师才华的欣赏。在他看来,正是这些设计师的艺术元素深深地吸引着他,海报于他,是艺术品,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收藏了如此多的海报,皮埃尔从没想过把它们卖掉。在网站的每一张海报旁,都会有这样一段注释:“我们的海报均是真迹,概不出售,而只供您欣赏。如果您实在是对这些海报爱不释手,我们也会尽力为您找到另一份真迹。”

  皮埃尔是个追求宁静和自然的人。比如那年为了找海报他跑到贵阳,虽然无功而返,却从此爱上了贵州的淳朴和自然。当他和一帮朋友坐在深圳中信广场感受着现代城市的脉动时,往往会怀念起贵州和江西乡村那自然淳朴的民风。

电影海报收藏悄然升温

  海报是一种艺术,在海外,它们的身影随处可见,已成为艺术市场业炙手可热的收藏门类。近几年,受海外炒作电影海报的影响,国内集藏电影海报也悄然升温,收藏者的队伍在迅速扩大,它已成为中国艺术品投资一个新的热门品种。于是,中国的电影海报收藏者也会收藏一些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旧电影海报,与皮埃尔藏品中的那样老电影海报有所重合。收藏其他方面内容旧海报的人士,目前还不多见。
  电影海报从类别上分,有剧情式和非剧情式两种。剧情式电影海报在我国较为流行,印有剧照或在画面上表现剧情,配以简要文字说明。非剧情式海报在西方国家较为流行,画面以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特写镜头或精彩瞬间为主,一般不配剧情介绍。电影海报从大小上分,有一开、二开、四开、八开、十六开、三十二开等。最大的电影海报可由几张一开海报拼起来,成为巨幅海报;最小的海报如明信片大小,中国电影公司为了做好影片的宣传和方便收藏,就专门制作了一些微型海报。

文章来源:www.huai18.com.cn中国怀旧网

相关新闻
何清涟:从地震救灾看中国国家能力的畸形发展
陈志武:从汶川地震看中国为什么离不开民主
一名德国小伙子的心里话
法拉盛人的绝妙建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