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之父--诺贝尔(上)

font print 人气: 20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1日讯】提到诺贝尔这个名字,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没人不晓。诺贝尔是瑞典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因发明炸药、雷管并经营、生产这两样东西而成为富豪。诺贝尔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决定在他死后把遗产的一部分作为基金,以其全部利息分成五等份,作为“对人类幸福最具贡献者”的奖金,即: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
  
诺贝尔一家是土生土长的瑞典人。他的父亲就是个发明狂,一生中有过不少发明。诺贝尔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诺贝尔幼年时,家境并不好,父亲为了一家生计,只身前往波兰,但仍不能谋得好职业,后来又辗转来到俄国。由于生活极为困苦,诺贝尔营养不良,瘦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母亲没少为他担心。8岁时,他就读于镇上的一所小学,因身体虚弱不得不经常请假,但天资聪明的他,成绩不但没落在后面,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优秀。
  
诺贝尔身体瘦弱,没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么活泼,而是经常独自玩耍。他喜欢安静地看童话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虫儿,捡捡小石头赏玩一番。在校园里,他经常远离同学,独自坐在树荫下看天空中变化不定的云彩或地上昆虫的各种动态。因此老师觉得他将来可能会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诺贝尔的外婆很疼爱他,经常给他讲一些瑞典和丹麦的童话故事,这时他总是乖巧地静静地听着,脑海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所燃起的无数幻想,可能就是日后发明创造的胚芽吧!
  
诺贝尔9岁那年,父亲从俄国来信说,他已在圣彼得堡开设了一家制造军用机械的工厂,俄国对他很重视。父亲叫全家到他那里去定居。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诺贝尔10岁生日那天,全家人离开瑞典,乘坐轮船渡过波罗的海向圣彼得堡出发。
  
父亲到码头上迎接他们。诺贝尔坐在马车上左顾右盼,望着高耸的寺塔及洋葱头状的屋顶,对异国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惊奇。到达新居安顿下来后,父亲对三个孩子说;“今后你们弟兄三个要彼此勉励,努力学习,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父亲问老大罗伯特:“你将来长大打算做什么?”罗伯特说:“我一定要成为伟大的技师!”父亲又问老二路德依希:“你呢?”路德依希说:“我们家向来很穷,所以我要做一个大企业家,赚很多很多的钱。”诺贝尔不等父亲问他,就抢着说:“爸,我将来要当发明家!”母亲严肃地说:“好啦好啦,将来想做什么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读书。”
  
诺贝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读书很用功,很快学会了俄语,接着又学会了英语、德语。他的学习兴趣广泛,不仅阅读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更喜欢文学,偶尔还作诗自我欣赏呢。
  
有时候,诺贝尔和哥哥们到父亲的工厂去,他总是被那些转动中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住,但他却又发现了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那就是装入水雷的火药。当时的火药,无论是用于枪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诺贝尔会偷偷地带点火药回家,为了避免让爸爸发现而挨骂,他经常把火药粉放入纸袋中悄悄带走。
  
诺贝尔用带回家的火药做烟火,他把火药放在纸筒里,然后竖立在草地上,点着火后,火药会“咻——”的一声,在黑暗的夜晚中喷出美丽的火花。他又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做地雷来玩。他先用纸把火药粉包成圆团,再用较韧不易破的纸搓成长条,作导火线。他觉得这还不好玩,又把火药装入小空罐中,封紧盖子,再点燃导火线。“砰!”炸裂的罐子发出了巨响,盖子飞了起来,大家都吓了一跳,跑出来看是怎么回事。诺贝尔的调皮很快被父亲知道,父亲严厉地禁止他再玩火药。
  
工厂的员工们听说此事,不再让诺贝尔接近火药。诺贝尔心想:“哼,不给?我就自己制造火药。”他翻阅化学课本,原来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难怪火药都是黑乎乎的呢。诺贝尔的试验成功了,因此他又开始玩烟火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最后难免被父亲发觉而遭到禁止。但诺贝尔从玩耍中,发现了火药包扎的松紧与爆炸强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转眼间诺贝尔长到17岁了。这时他的两个哥哥已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父亲跟母亲商量,想让诺贝尔也到工厂上班,专门搞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了让他先打好坚实的基础,父亲先派他去美国,跟那个发明螺旋桨式汽船的瑞典人学习一段时间。
  
于是诺贝尔第一次离开父母亲,远涉重洋到了美国。他投入到了瑞典籍的美国大发明家艾利克逊门下。艾利克逊对他深表欢迎。
  
诺贝尔跟艾利克逊学习了许多有关各种机械的技术,并帮助艾利克逊从事热空气引擎的研究工作。热空气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轮机,在当时还没有普遍使用。诺贝尔从这项研究中,得知物体燃烧发热使气体膨胀产生力量的原理,并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
  
可是单独来到遥远的国度的诺贝尔,心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使他对文学的兴趣胜过对机械的研究。每当他想家感到孤寂时,大诗人雪莱的诗便成了他的寄托,写诗也成了他的主要消遣。
  
一年过去了。诺贝尔辞别艾利克逊,离开美国踏上归途。当他路过巴黎时,他想在此学习化学和物理;另一用意,是想欣赏巴黎美丽的风景以培养他作诗的灵感。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时已有一定的法语基础,为了使自己的法语更流利,他进了一家法语会话补习班。在补习班里,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海誓山盟私订了终身,但遗憾的是,他所深爱的少女不久竟因病去世了!这个打击,使诺贝尔无心留恋巴黎。他在少女的葬礼之后,就离开了这个心碎而难忘的地方,专心致力于将来的理想与事业,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圣彼得堡。
  
刚满19岁的诺贝尔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亲人身旁。父母的身体都很硬朗,公司业务也相当景气。他的大哥担任了公司经理;二哥担任工厂厂长,都成了优秀的技师,且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父亲决定把诺贝尔安插在指导发明的单位工作。
  
诺贝尔第二天就到工厂上班了。他每天的工作相当繁重,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家里人想让他去南方温暖的乡下静养,可诺贝尔却想去德国。他希望能趁这个机会学习德语。尤其他认为德国有最好的化学技术,因此他就来到靠近阿尔卑斯山的温泉地养病。等身体康复后,他就立刻启程回到了圣彼得堡。
  
这时候,俄国和英法联军发生了战争。诺贝尔家的工厂大量生产水雷,供不应求。水雷的威力被证实后,有两位化学专家来到工厂访问,他们就是在俄国学术界留下许多功绩的希宁和特拉浦博士。
  
父亲把诺贝尔介绍给两位专家。希宁说:“为了使俄国获胜而早日结束战争,我们想制造威力强大的炸弹,能不能和你们工厂共同研究?”诺贝尔说:“当然可以,不过,这大突然,一点头绪也没有呀。”特拉浦博士说:“这点你不用急,我这里有强烈的液体爆炸物,但它的威力无法确定,有没有实用价值,还没有把握。”他说着拿出个装着透明液体的瓶子来。
  
诺贝尔一见便说:“啊,销化甘油!”他从书本上得知,这是1847年意大利科学家沙布利诺发明的,今天他是头一次看见。沙布利诺因试管中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而受伤,从此便停止了试验。
  
两位专家把瓶子留了下来,让诺贝尔做试验用。诺贝尔此时再也不会想到,这件事后来会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带给他辉煌无比的人生。--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根据加拿大教师联盟(Canadian Teachers' Federation,CTF)上周四(7月10日)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加拿大人压倒性地支持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资。
     
    根据这项研究,90%受调查者支持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个结果也是自1986年以来所进行的调查中支持率最高的一次。CTF的总裁艾米里-诺贝尔(Emily Noble)说,“人们可以高兴地看到。。。教育就是关键,对政府来说,对教育的价值进行投资很重要。”
     
  • 加拿大教师联合会(Canadian Teachers' Federation)代表上周六在蒙克顿( Moncton)通过一项文件,希望渥太华以刑事罪论处网络暴力者。
     
    加拿大教师联合会表示,这一问题已日趋严重,以致要采取特别的行动,以保护学生和教师。联盟主席艾蜜俐. 诺贝尔(Emily Noble) 说,人们使用在线程序骚扰,恐吓和传播谣言。她说:“很多人使用电子媒体,并认为他们可以匿名传送任何电子邮件。现实情况是,我们需要负责任及为对方考虑,我们必须以诚相待,尊重他人。”
     
  • 【大纪元7月14日报导】(中央社肯亚奈洛比十四日法新电)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阿萨伊今天表示,肯亚政府有朝一日将会后悔未能保护环境的作法。
  • 【大纪元7月18日报导】(中央社华盛顿十七日法新电)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暨前美国副总统高尔,今天师法前总统甘迺迪鼓励国人登陆月球,力促未来十年内以再生能源完全替代石化燃料。
  •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前副总统高尔,17日以已故美国前总统甘迺迪为师,鼓励民众发挥当年众志成城把人类送上月球的精神,让全美在十年内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全面改用风力、太阳能与其他再生能源,同时解决全球暖化问题以及人类过度仰赖化石燃料所导致的经济与自然安全危机。
  • (大纪元记者文华综合报导)7月18日,南非前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家乡与亲友度过了平静的90生日大寿,然而世界各地报纸网站的主要版面上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人们不约而同的称赞这位上世纪的传奇英雄,他以非暴力抗争推倒了南非隔离白人与黑人的高墙,用宽恕胸襟挥走了27年冤狱的痛苦,用爱关怀爱滋病人。对于这样一位不恋权的老人,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祝福他。
  • 支持这个理论的有老罗斯福总统、威尔逊总统及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荷姆斯和布朗代斯赞同它,布朗代斯做出偏向这个理论的判决。支持它的名人包括发明电话的贝尔、主张节育的仙额夫人、植物学家波班克、史丹佛大学的创办人史丹佛、小说家威尔斯、剧作家萧伯纳,以及几百个名流。诺贝尔得主支持它,卡内基和洛克斐尔基金会都出钱支持这个研究。冷泉港研究院是为了做这些研究而成立的,但是重要的研究都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史丹佛和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内进行。关于它的法律提案全数通过,从纽约一路到加州。这些研究得到了国家科学院,美国医学学会及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支持。有人说,如果上帝还活着,祂也会支持。
  • 【大纪元7月2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憬屏曼谷二十五日专电)一九九七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威廉斯今天在曼谷呼吁,纳吉斯热带气旋重创缅甸,在联合国、东南亚国家协会提供救援之际,更要利用此一机会使缅甸走向民主改革,否则终究无法帮助缅甸人民。
  • 美国著名影星米娅.法罗说,国际社会应当利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机要求中国结束对缅甸军政府的支持。法罗刚刚跟随一个由诺贝尔和平奖资助的妇女组织-诺贝尔妇女发起人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缅甸与泰国边界地区。 (2008-07-26-voa39.cfm)
  • 五万年前,一颗来自外太空的流星,从美丽的星河坠落在美国亚历桑那洲的沙漠,也隐然揭开21 世纪宝石大革命的序幕-1894年法国科学家亨利.莫桑博士(Dr. Henri Moissan)首次发现在陨石中,存在着碳、硅完美结合的稀有矿物质粒子非常明亮!但数量非常有限且地球上并无此成分的矿石,故开始研发。不久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