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体系

标签:

【大纪元12月12日讯】(美国之音2009年 12月 12日报导)人口加速老化的挑战日益逼近中国。如何应对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专家认为,在国力尚弱,挑战严峻的情况下,模仿西方模式可能是死路一条。中国需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寻找出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老化应对体系。

齐铱:中国要走出自己的路

“西方这个成功老龄化理论到底是不是可以套用在中国社会上,我基本上觉得,人家是走在前面一点,还是可以作为指导,帮助中国发展老龄化理论的。但是对中国的学者,最关键的一点是,在运用西方模式的时候,要了解文化差异,在对中国文化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是可以发展出自己的老龄化模式,同时为全球老龄化理论做出贡献。”

这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老龄化问题专家齐铱在香港大学老龄化专题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齐铱是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及老年研究学院的教授。

多年来齐铱一直从事老龄化问题研究,对美国和中国大陆的老龄化问题不仅有着深入的理论研究还对这些地方的实际状况有着广泛的了解。

未富先老 促不及防

齐铱表示,她提出这个观点首先是因为中国是在中国人普遍还不富裕的时候就遇到人口老化问题的。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先富后老”,中国的“未富先老”就更加突显出中国缺乏准备,突显中国没有足够的财力和资源来应对这突然而至的人口老化问题。

再一个原因是在这种促不及防的情况下,齐铱认为,人们,包括专家,很容易迷失方向,盲目跟着西方学,而忽视了中国社会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可以利用的潜力。

按照国际标准,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2008年,中国老年人已经达到1.7亿,而且正在以年均10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

齐铱教授指出,中国面临的情况非常困难,一方面老龄化加速到来,另一方面退休和养老体系又极度薄弱。广大的农村居民大体处于这个社保体系之外。如果要全面按照西方的模式把养老体系建立起来,这对政府来说,也许根本不可能。

中国老人爱家胜于爱敬老院

齐铱对美国之音说:“我老是跟大陆的人讲,你们因为去美国看了看,所以我们要赶快盖这种老人院,这就给社会一个错误的信息,就好像外国是这样解决的,我们也应该这样。”

齐铱表示,她并不是反对兴建养老院,而是希望有关部门在这样做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国家是否有这个能力来给中国的老人修建这么多的养老院,另外还要考虑中国的老人是否都真的希望住进养老院。

据齐铱和其它一些研究机构进行的老人调查,中国许多老人并不喜欢住养老院。他们最希望跟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希望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齐铱提出的希望中国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老人照顾体系的观点也为与会的其他专家所赞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对美国之音说,中国确实没有足够的财力建立起西方那样的养老系统,应当重视中国家庭支持的养老传统。

家庭、社区、机构三位一体

美国之音 木风张恺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但是,张恺悌也承认,在老年人口加速扩大,而工作人口又在萎缩的时候,家庭支持无可不免地出现弱化的趋势。10年前是3.5个工作人口抚养一位老人,现在的比例是2:1。将来,这个比例还会继续缩小。张恺悌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时候说,他认为,建立养老体系的视野要扩大。

张恺悌说:“目前我们不能回避完全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支持体系解决好养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更多地把视野扩大一些。把家庭照料、社区照料和机构照料三种资源整合起来。家庭作为一个基础,社区作为一个依托,机构作为一个补充。把各种有限的社会资源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张恺悌所说的社区照料是社区能够给老人提供一些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满足老人喜欢居住在家里、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的愿望。而机构照料是指老年护理院和老年公寓之类的养老设施。这些设施主要给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服务。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北市老人试图自杀率攀升 感情人际关系因素多 
越南人口老化与性别不平衡问题浮现
幸福宅急便,照顾送到家
中国老年人年均增加800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