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雯:品味法国罢工文化

王静雯

人气 24
标签:

【大纪元3月14日讯】编者按:“春天工作,夏天渡假,秋天罢工,冬天过节。”法国这个顺口溜描绘出法国人对罢工的习以为常。有人形容,罢工就像人的阑尾,在劳资冲突中,劳方视罢工为无恙的阑尾调节,是保护权益的手段,资方则视之为阑尾炎,在制造麻烦……

一月十四日,比利时欧盟大厦前立起了一块现代雕塑。这幅捷克雕塑家David Cerny的作品幽默的再现了欧盟各国的特色。远处望去,最醒目的就是代表法国的罢工横幅(法语单词Greve)。看来罢工已成了法国人浪漫特色之外的又一文化亮点了。据说罢工和法国人“不平则鸣”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天性有关,同时由于法国人经历了数百年的流血大革命,也促使人们相信唯有非暴力争取,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然而罢工也有其另一面图画。

全国百万人罢工


二零零九年一月二十八日,法国里昂街头的罢工场面。(AFP)


与别国领导人相比,法国总统似乎多了一项特殊的头疼事,那就是一年内至少一两次的全国大罢工,而近年来罢工规模越来越大。一月二十九日,法国八大工会在法国各地发动了近二百起抗议政府经济政策的罢工游行。据法国劳工总会统计,有二百五十万人参加了各类抗议活动(尽管内政部公布人数为一百零八万),使之成为萨尔科齐上任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罢工。

据悉,由于半年前萨尔科齐用《最低限服务法》来约束罢工,这次全国五百万公共服务业职工中的23%参与了罢工,三分之一的教师罢课,23%的电力员工离开了岗位,40%的铁路员工没上班,银行关闭,邮件堆积如山没人派发。但在巴黎城内,约四分之三的地铁继续运作,85%的巴士和所有电车及机场穿梭服务都保持正常。传媒事前宣布的“黑色星期四”并没有变成现实,大罢工并不像过去那样导致交通瘫痪,70%多的民众表示支援此次罢工。

虽然相比于冰岛、英国等国,法国在全球危机中的损失不算最大,但金融危机的确对法国实体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不少企业裁员倒闭,于是喜欢罢工的法国民众选择了走上街头来表达对时局的不满。截至去年十一月底统计,法国失业人数已达二百零六点八万人。欧盟委员会近来发布的经济预测报告认为,二零零九年法国经济衰退明显,经济增幅将是-1.8%,失业率也将攀升至9.8%。

优雅的法国式罢工


法国巴黎香榭丽大街凯旋门附近二零零七年的圣诞夜景。(AFP)


有人说法国人是世界上活得最优雅、最舒服的人群之一。拥有六千一百七十万人口的法国人,每周工作三十五个小时,全年工作时间只一千五百八十七小时,每年还有五星期的有薪假期,七成的上班族外出度假。人们每天午餐休息一点五小时,晚上来杯葡萄酒,孩子上学从幼儿园到高中都不用花钱,看病也不要钱,男性平均寿命七十五点六岁,女性八十二点九岁。人均GDP二点五万欧元,是中国的十多倍以上。

面对这样舒服的生活,理想化的法国人依然怨言多多。巴黎市政府前的哥列夫广场就因为罢工多在这里上演而被称之为罢工广场。罢工在法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人们把罢工当成解决劳资矛盾的首选办法,后来又演变为对政府提出质疑的表达方式。有人形容说,罢工就像人的阑尾,一般情况下可保护和培益体内有益细菌,但一旦病变成阑尾炎,就会给机体带来伤害,甚至夺人性命。在劳资冲突中,劳方视罢工为无恙的阑尾调节,是保护权益的手段,资方则视之为阑尾炎,在制造麻烦。

法国有句顺口溜:“春天工作,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过节。”一般每年九月至隔年四月是法国罢工潮的旺季,其中十月是高峰,因为那时适逢国会复会讨论来年财政预算,工人们想趁此争取更多福利,遂以罢工来施压。

一般国家的人把罢工想像成非常严肃、对抗性十足的事,但在法国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们只是把游行当作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常事。游行时大家成群结队举着标语牌或者空着手穿街过市,警察在一边漫不经心地看着,一点也不紧张,秩序很好,很多时候法国人的游行简直是静悄悄的。游行效果如何似乎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把不同声音传达出来,让政府和公众听见看见。

罢工——有效的利益博弈

法国人罢工名目繁多,劳动法上有专门的定义。如警告性罢工(即短时间停止工作);“瓶颈”式罢工(专门选择要害部门或要害时间停止工作);轮流式罢工(企业内不同部门或工种轮流罢工);还有声援性罢工(为支援其他行业或企业的罢工),绝大多数罢工的目的是增加工资、减少劳动时间、改善工作环境等。

法国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允许罢工的,如一七九一年法律明确禁止同业结社,一八六四年才承认结社权,直到二战结束后,罢工权才被法律正式确认,一九四六年法国第四共和国宪法序言规定,“罢工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于是罢工不再仅仅是劳资冲突的剧烈表现,而上升为公民的法定权利。

但就罢工权的主体而言,直到一九五零年最高行政法院的判决,公共部门人员的罢工权才得到承认,但特殊职业没有罢工权。法国劳动法明确规定,雇主不能对罢工参与者进行任何歧视处理,当然罢工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何非法监禁雇主、破坏生产工具等行为都构成刑事犯罪。法国法律还禁止反对政府的任何政治性罢工,任何政治斗争必须通过议会解决。

法国罢工一般由工会组织。法国工会势力非常强大,一旦政府的某项措施或者企业领导层的某种想法被认为会造成裁员、损害员工的既得利益,工会组织就会“揭竿而起”。由于有法律的保护,工会发起的罢工一般都能“一呼百应”。法国最有名的工会组织有劳工总联合会(CGT)和工人力量总工会(FO),它们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之中,甚至法国外交部官员、治安警察均是这些组织的成员。

三次奇特的罢工

虽然法国每年都会有那么几次规模浩大的罢工,但在历史长河中,下面三次罢工特别让人记忆深刻。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一日,法国驻外全体外交官及外交部全体职员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性大罢工,八千多人参与了这个针对政府压缩外交部预算的罢工,近二百名外交部官员还在法参议院门前举行示威。按计划,法外交部二零零四年预算为四十二亿欧元,约占法国GDP1.25%,这在全球已是很高的了。当政府决定从中扣除二点八四亿欧元时,外交官员们不答应了。罢工结果不言而喻,令法国这个最注重外交的“欧洲贵族”大失颜面。

然而不可思议的还有法国警察和宪兵的上街游行。故事发生在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底。法国警察不满政府颁布的“无罪推定”新法案,认为此法给坏人可乘之机,只要他们死不开口,就可享受“无罪推定”的条款,导致警察抓一个,法院放一个。于是警察的职业怨恨终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总爆发。

更令人称奇的是随后的宪警罢工。法国宪警是拿破仑在二百多年前创建的军警部队,大部分驻扎在各城市郊,实行军事化管理,平时协助驻扎在城里的法国警察维持治安。当时任国防部长里夏尔宣布每年给省级宪警一次性发放一千二百七十五欧元,作为他们无法享受法定十五天休假的补偿时,他又在同一天里承诺给警察比这更多的补助。二零零一年十二月八日,来自全国近一万两千名宪警突然云集巴黎,宪兵们开着吉普车、摩托车、亮着车灯,浩浩荡荡开向香榭丽大街,执行命令的防暴警察严阵以待,双方僵持导致交通严重堵塞。

这次游行令法国社会非常震惊,有报纸称之为“模拟兵变”。按法国示威禁令规定,宪警即使有天大的不满,也只能派他们的妻子上街。这次有宪警把游行计划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悄悄发给所有校级以下宪警,当上万名宪警出现在巴黎街头时,他们的长官才如梦初醒。有人说,也只有法国人才能干出这样的事。

最稀罕的还有法国总统的罢工。一九九四年法国发生全国大罢工,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影响。巴黎人受够了就发起反罢工游行。当时的密特朗总统也站在游行队伍中,和巴黎人一起利用罢工来反对罢工。从普通百姓到外交官、警察到总统,都参加了罢工,这就是法国无处不在的罢工文化。

罢气凌人的罢工负效应

然而,无休止的罢工也给法国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种怪异文化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特别是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萎缩,服务业的兴起、中产阶级队伍的出现,已使目前工会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明显缺乏代表性。法国受薪人员的入工会率仅为13%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员工并没有参加工会,也不太会参加罢工。特别是私营企业员工,他们绝大多数十分反感工会动辄组织罢工,把社会其他行业的利益作为“人质”来换取他们的个人利益。

法国人常说:“改革很好,但最好从我邻居家里开始。”几乎每个法国人都拥护改革,但当涉及自身利益时不作强烈反抗的也几乎没有。比如二零零二年拉法兰总理提出要改革退休金制度,否则到二零四零年法国政府的退休金支出要比二零二零年高151%,达到八百五十二亿欧元。随着就业人口越来越少,人均寿命越来越长,此种退休制度显然难以为继。于是法国政府提出在退休年龄不变的前提下,让公立行业从业人员也同私营职工一样,缴满四十年保险金后才能拿到全额退休金。

再比如修改“艰苦职业”公务员的定义。从一八五三年起,法国将火车司机、电话电信线路维护员、邮局分拣中心服务员等认定为“艰苦职业”,五十五岁就能享受退休待遇。但一百五十年工作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能使三十六万即得利益者放弃其好处。

政府的“大道理”总是比不过百姓的“小道理”。约一千万人即六分之一的法国人参加了反对退休金改革的全国大罢工,造成公路、铁路、航空、市内交通和服务系统的全面瘫痪。某些城市示威规模与一九六八年法国“五月风暴”相当。据巴黎工商会统计,历时一个多月的社会动荡给法国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小企业当月经营额下降30%以上,巴黎各大百货公司的销售额同比下降10%。罢工一天给法国国营铁路公司造成二千万欧元损失,对巴黎公交公司造成一百万欧元损失。

作为推行社会福利最积极的国家,法国如今的社会保障给其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拖累。法国每年税收和社会摊派占GDP的比例高达45%,而美国仅为24%,不少法国企业家诉苦说,在法国最苦的差事就是当老板,整天拚命干,在交完营业税、利润税、巨富税、遗产税、累进制个人所得税后,自己所剩无几。相比之下,那些不当老板的人反倒舒服得多,不高兴了就可罢工疏解一番。

有人说,法国人素有抱怨的习惯,“好批评、爱挑剔”成了一种民族文化,特别是法国知识份子的忧患意识强烈,盛世危言非常可贵。假如罢工在传递百姓呼声时,也能从大局出发,改变自身不合理的福利要求,法国人的生活也许会变得更高雅、更洒脱。◇

本文转自第109期《新纪元周刊》
http://mag.epochtimes.com/111/6000.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今夏巴黎停车将更贵
法国2009年“诗人的春天”
巴黎十三区房价行情
法国宣布重返北约 北约表态欢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